1、中國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筑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1、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
2、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
3、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中國古代建筑 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
4、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
5、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西方古代建筑的特點1 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
6、筑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這種規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2 古羅馬的建筑風格的特點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筑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筑,特別是房屋類建筑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筑最明顯的區別。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筑的特點。3 拜占庭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
7、,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4 哥特式建筑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
8、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5 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財富。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第二,不囿于結構邏輯,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的結果是人性的解放,這種人性的光芒照耀著藝術,給文藝復興的藝術印上了歡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樂至上的歧途。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筑風格最顯著的特征。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
9、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6 洛可可風格的建筑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墻面上不再出現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線腳繁復的鑲板和數量特多的玻璃鏡面。喜用嬌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紅色、嫩綠色、淡黃色,盡量避免強烈的對比。線腳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藍色,還常常畫上飄浮的白云。此外還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晶體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然
10、而,它的格調卻因裝飾手法的過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氣過濃,高潔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韻雅不足。區別: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來強調建筑藝術的永恒與崇高。它們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常常以帶有外張感的穹隆和尖塔來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外觀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與神廟,便突出表現了這一特點。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貴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死后永久保存肉體,便可在天國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時均要為自己營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與我國古代王陵絕然不同,它不帶有“入土為安”的陰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宮中去創造宛若人世間的富庶華
11、麗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簡明有力的幾何形式,集中表現出一種與世長存的永恒主題。從藝術哲學觀念來看,位于尼羅河西岸開羅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單純、簡潔、穩定的造型,在廣闊、原始、渾樸的大漠中,表現了一種超自然的純陽剛之美,而產生了強烈的紀念性神圣,永恒,莊嚴,崇高。古埃及的神廟也一樣,例如位于卡納克的阿蒙神廟,建筑巨大而沉重,威嚴而神秘,完全顯現了一種陽剛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廟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稱“多柱廳”,其面積達5000平方米,密密層層排列著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壯的石柱。它們的底徑比柱間凈距還要大。這種處理,顯然是追求壓抑,超感性的藝術效果。馬克思在論說西方宗教建筑時曾說過:“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驚這些龐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體量,物質地影響著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阿蒙神廟建筑所夸張的正是這種純物質的重壓,旨在引起人們驚愕和震撼的觀感,在這里,秀麗,含蓄的陰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