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神中國古典方形木構建筑檐下四角,或室內神佛造像的臺座腰部, 往往設置力士、神獸負重的形象,謂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 姿態多作奮力托舉狀,有雙臂并舉者,有以肩扛頂者,仿佛千鈞之重 集于一身。它既有支撐屋宇或臺座結構的作用,又是傳統建筑中少見 的具象寫實構件之一,兼具功能性與審美性,殊有意趣。角神表現千鈞之力聚集于四隅的設計手法,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 以四柱支起屋頂的最基本的結構特點,正所謂“四隅之阿,四柱復屋”。 同時,角神的產生又與中國古典神話不無關系。全后漢文言:“四 岳阿鰥,績用不成。”“岳阿”即四極之山,戰國銅鏡多有四山的形象, 可能描繪了四山對天蓋的支撐。又如臨淄齊墓出土漆盤與長
2、沙楚墓出 土帛書圖形的四角都繪有四顆樹,當代表古代神話中的神樹。對角隅 支撐物的特別關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現的重要因素。較早的角神實例見于洛陽金村東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將器腳 設計為神人、神獸托舉造型。秦雍城遺址出土的一件錢瓦當上描繪了 當時屋宇的簡化圖形,屋檐下有一托舉屋蓋的人形,雙臂上舉,可謂 建筑角神的直接實例。由此可知,作為承重功能的藝術化表達,神獸 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現在戰國建筑之上。另外,角神的設置還與漢 代流行的以神獸“坐鎮”空間四角的習俗意蘊相通。彼時人尚席居, 室中鋪筵席以坐,為避免滑動,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壓住,今謂之“席 鎮”。漢代建筑不但角部鋪作設置角神,柱上或柱
3、腳亦設有托舉狀的神 人、神獸形象。漢末三國時期,建筑角隅設置神獸的做法可見于南京 上坊、安徽當涂兩處東吳大墓。南北朝時期表現“托舉”功能的力 士、神獸造型也有若干實例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石棺 床床腳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件北朝石槨則以浮雕 形式表現了屋形石槨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式士本身雖游離于建筑結 構之外,卻表現了建筑空間功能上的鎮守意義,雖無角神之形體,卻 有角神之意蘊。隋唐時期,角神逐漸定型為力士形象,其實例首推陜西唐乾陵“述 圣紀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遼以降木構建筑角神存留的實例逐漸增 多。宋金以降木角神仍流行于山陜一帶的廟宇建筑中,并且出現了一 些造型奇特的
4、作品。有以角神騎坐于昂上者,形象多為裸身力士,宋 青蓮寺正殿與藏經閣即屬此類。青蓮寺角神已為泥塑,頭頂與角梁接 觸面積減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時期的神像臺座或陵墓棺床, 形制以束蓮居多,扛坐神韻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風猶存的晉東南 一帶,仍繼續存在著優秀的扛坐神作品。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 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內神佛造像的臺座腰部, 形象是力士、神獸等,具有功能性和審美性的特征。B. 漢代人比較崇尚的是鋪席而坐,他們為了避免席的滑動,就會在四 角壓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這種席鎮。C. 中國傳統建筑最基本的結構特點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頂,這個
5、特點 體現在角神設計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D. 明清時期,角神雖然已不多見,但也并沒有絕跡,比如在晉東南地 區,人們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 角神是建筑 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藝術表達,作用是支撐屋字或臺 座,姿態多是托舉狀態,有用取臂的,也有肩膀扛頂的。B. 古代建筑上角神與古代人認為天的四角有山或樹的支撐關系密切, 他們對角隅支撐物的關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現。C. 戰國時我國已.經出現了角神,其直接證據就是秦雍城遺址出土的 一件瓦當,圖像中有屋檐下托舉屋蓋的雙臂上舉的人形。D. 現存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北朝石槨上的
6、浮雕武士因為游離于建筑 結構之外,就沒有了角神的作用,但還具有鎮守的意義。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被認為比較早的角神實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陽的 東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腳有神人、神獸托舉器物的設計。B. 陜西唐乾陵“述圣紀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夠證明隋唐時期角神的 形象特征,宋金以來山陜一帶的角神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C. 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漢代 建筑,不 但角部鋪作設置角神,柱上或柱腳也有托舉狀的神人、神獸。D. 文章以角神發展為線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說角神 的起源、變化等, 并用現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記載、出土文物等佐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