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建筑與易學文化中國傳承了幾千年傳統文化,創就一座座讓世界為之驚奇、讓世人為之驚嘆的傳統建筑,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出中國所獨有的設計理念,充分展示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體系之所以具有悠久歷史、風格統一、特點顯著,與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分不開,中國文化造就了中國建筑,中國建筑體現了中國文化。易學文化與建筑的完美結合是我國建筑最突出的特色。易學文化中的風水理論中對建筑的闡述大體上分為兩類,即“陽宅”和“陰宅”。陽宅是活人居住的地方;陰宅是死人安葬之地,即陵墓。建筑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它的最高境界與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程度密切相關。我國
2、在西周時就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是我們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種天地之道即是我們所講的風水理論。在風水理論中,建筑的選址所體現的一個原則就是“相形取勝”。就是建筑在修建之前,通過對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綜合觀察和比較,選擇最佳的修建之地。風水理論中關于建筑的選址的最佳地形是背山、面水、向陽,以座北向南為最佳。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氣候,又有利于阻擋冬天寒冷的北風。“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近水可以獲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條件,同時,在夏天可以形成涼爽的南風。向陽,可以獲得良好的光照。順
3、天時、得地利,必然是一塊有利于人們安居樂業的風水寶地。因此,中國古代的皇宮、民居、寺廟建筑都是按照這一原則來選址。例如北京故宮在整體布局上是北靠燕山,南臨永定河。周代的王城洛陽,北靠邙山南臨洛河。以環境來規劃建筑,讓建筑溶入環境,“因任自然”的建筑思想,是中國建筑區別與西方建筑的一大特點。天時、地利、人和,勾畫出一個個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易學文化中的風水理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上起到舉足輕重的指導地位。同時與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特別是在古代的宮廷建筑上表現的尤為突出。清朝北京皇宮的建筑,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布局形式,但為了更好的表達出統治集團內部在政治上崇尚和諧、追
4、求外和內安的政治思想,將宮門中的“極”改為“和”,因此,在清朝的故宮就出現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門”、“協和門”、“熙和門”以及“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長安右門”和“長安左門”,其形成“六和”和“六安”之勢,在風水理論中六為順,六六謂之大順。宮城之內為六和,宮城之外為六安,充分體現出統治集團“內和而外安”的政治內涵。“和諧”是中國文化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在整體的布局上是采用了對稱形式,結合了風水理論中“陰陽論”的哲學思想。陽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于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不斷發展和引申,進一
5、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所有現象。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存在。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特點,處在一個統一體內。在陰陽論中,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故宮的主體建筑在北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宮殿在前,寢宮在后,前朝殿大于后宮。其次序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和“坤寧宮”。“太和殿”為陽中之陽,皇帝的寶座位于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保和殿”為陰中之陽,“坤寧宮”為陰中之陰,為皇后居住的地方。在“陰陽論”中,阿拉伯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因此,“
6、太和殿”的開間設計為11間,階梯寬設計為60.1米,均為陽。 “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御道分別有9條龍和9只獸作為裝飾,門上設有橫九排,豎九排,九九八十一個門釘作為裝飾。整個皇宮共有房間9999間半。“九”數字為陽數之最,象征至高無上,天長地久。中國古代建筑同時結合了易學文化中的“五行論”,以其獨到的體現,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五行論”將世界萬物分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西方屬金,東方屬木,北方屬水,南方屬火,中部屬土。木為青、火為赤、土為黃、金為白、水為黑。在建筑布局上,南為前,前為火
7、,北為后,后為水,前為宮殿后為寢宮。東為木,木為文,西為金,金為武,因此,在東面設置文化性的宮殿“文華殿”,在西面設置兵器類的宮殿“武英殿”。遵照這一思想,文武百官在上朝是也是以東文西武位于兩側。色彩的表現同樣蘊涵著深遠的文化內涵。不同國家、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從而孕生了具有自身審美觀念的文化氛圍。我國由于受到幾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錮,封建等級制度已根深蒂固,用色彩上來象征君臣、貴賤的封建禮制已成為我國所獨有的文化特色,黃色和紅色是皇宮建筑的專用色彩。中國古代建筑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運用對比強烈的原色。特別是宮廷建筑的色彩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五行論的影響,五行論中土為黃,居中,象
8、征皇家位居中央地位,火生土,火為紅色,以此來代表至尊至大的皇權。白色屬金,土生金,用以尋求吉祥。同時,為了化解五行論中的“木克土”這一兇宅之相,強化“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一吉兆氣氛,利用易學中“三極之道”,將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建于象征“陽土”的高臺上,宮墻和宮門處理成黃、紅兩色,將臺階處理成白色,形成“陰木”難以克“陽土”之勢,以至于形成白色的臺基,朱紅色的屋身,黃色琉璃瓦屋頂的建筑風格。當然也有例外,專門用來收藏史記的文淵閣,就是用黑色琉璃瓦和青色柱子,但是也蘊涵了五行論中黑色代表水,水能克火的思想,希望里面的藏書免于火災。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塑就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與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分不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所表達出來的“趨吉避兇”,利用、創造有利條件,科學地將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使建筑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精神中達到和諧美的思想,應該是我們在建筑行為中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作者單位:湖南省涉外經濟學院)責任編輯 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