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建筑體系如果在沒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會如何演 變 摘要:為了在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今天,尋求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假設中國傳統建筑沒有因西方文化入侵而出現文化上的斷裂,遵循原有的道路發展,而由于木建筑損耗周期短,人口劇增等作用,導致木材匱乏,難以為繼,從而走向磚(或石)木混合結構體系,繼而發展出一套新的形式邏輯。以此對現代中國建筑如何繼承傳統提出新的見解。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磚木混合結構發展方向繼承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
2、itectural cultu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trong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assuming that there is no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not been broken on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following the original path to develop, but due to the reasons of loss periodof wood c
3、onstructionis short,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 on, timber structural system became unsustainable, thus to mixed system of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and then develop a new form system. Finally, apply new opinions for how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
4、itional building system,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引言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在東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尋找中國建筑的發展方向。本文只聚焦于傳統,粗略的談論一下它是否會自我變更,轉而出現大的變化。 1、傳統木建筑體系對于森林資源帶來的浩劫 文化使中國的傳統建筑采用了木結構的體系,這一體系從開始一直流傳至清代,直到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帶來了西方的建筑體系。然而木結構的體系損耗周期短,對森林的消耗極大,我們從都城的遷移就可看出傳統建筑體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當皇都
5、從長安、洛陽、汴京一路遷徙,將黃土高原耗竭之后,它游弋到了海河流域。1276年元大都建成。1427年明成祖朱棣再次定都北京,既帶來了一個燦爛輝煌的都城, 也開始了對太行山、燕山的大破壞。 輝煌的政府形象工程,導致大量砍伐樹木。如正統初修正陽門城樓,就曾發數千軍卒,“令于蔚州、保安(今涿鹿縣)等處山廠采木,編筏自渾河運至貯小屯廠”2(卷43)。嘉靖中修建朝門午樓,又下令于“山西、真定采松木”3(卷190)。 在政府形象工程的示范下,達官豪商爭起第宅,引起材木價格上漲,擁有大宗資本的木商一時應運而生,“大同、宣府規利之徒,官員之家,專販筏木”,以牟取暴利。這些木商“往往雇覓彼處軍民,糾眾入山,將應
6、禁樹木任意割伐”,然后運販京城,“一年之間,豈止百十余萬”。1(卷63為禁伐邊山林木以資保障事疏)。五臺山在明代是林木茂盛的風景勝地,永樂之后,入山伐木者“千百成群,蔽山羅野,斧斤為雨,喊聲震山”,“川木既盡,又入谷中”,致使五臺山林木也被“砍伐殆盡,所存百之一耳”4(卷5侍郎高胡二君禁砍伐傳)。到萬歷年間,五臺山已是一片禿山光嶺了。隋唐時期,太行山森林覆蓋率在50%;元明之際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 由此,可看出清代的森林覆蓋率已相當低,太和殿重建的主柱,都用幾根木頭拼接而成,可見木料的匱乏。 2、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劇增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人口的變動會隨著戰爭和朝
7、代的更 替出現大幅的變化,但就總體而言人口由夏代(公元前2000 -771年)約200萬增至晚清(公元1851年,咸豐三年)約4億,出現了巨幅增長。這不光帶來建材的大幅增加,同時也帶來能源消耗的劇增,而木材是提供能源的主要來源之一,必將使木材資源更加的匱乏,難以為繼。 3、人口劇增、森林資源匱乏必將導致建筑轉型 依據前提假設及后續分析,那么在晚清之后,必將面臨森林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中國建筑是否會轉向磚石結構體系?或演化為木結構體系與磚石結構體系相融合的混合體系? 在中國的文化中永恒的概念是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新陳代謝式的循環式永恒,而樹木的世代交替,四季輪替的季節現象都很好的體現了中國式永恒
8、的觀念,所以磚石建筑的“永恒”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以致純粹的磚石結構體系很難被接受。 那么不足的建筑材料必然需要新的材料來補充,而磚石在當時也是一種常見的建筑材料,由此提出第二種假設,即一種混合的體系。而且從陵墓,牌樓、佛塔等的一些實例中, 我們可以看到技藝已經相當的成熟和完備。 在民宅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也有采用磚、石、夯土等建材的,那么隨著歷史的前進,進而由體系的末端向上,轉而在象征統治權利的建筑中出現也是很有可能的。 假如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么在形式,風格上又會做出如何的改變? 這一點可以以佛塔為例加以參考。早期佛塔基本采用木結構體系,如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之后出現的用石材建造
9、的塔開元寺雙塔(圖1)以及磚木混合結構的塔,如江蘇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圖2),它們無論在形式和風格上都極力的模仿木結構的造型特點,而極大的忽略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種種特性,并未發展出一種適合石材的風格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后期的石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圖3),在造型上考慮石材固有材料屬性的前提下,加入了木結構的風格元素。由以上發展實例為憑,我們不難想象這種混合的風格也將走過幼稚的起步階段并走向成熟。 4、結論及意義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建筑體系如果沒有西方文化的入侵,考慮社會、人口、資源等因素之后,其必然走向木結構體系與磚石結構體系相融合的混合體系,在資源和傳統之間 取得平衡。 由此,回到文章開
10、頭所提的問題,這樣的假設對于現代中國建筑面臨如何繼承和延續傳統的問題有何借鑒意義:首先,從根本上消解這個問題,現在繼承傳統,往往只關注形式,而忽略了傳統的內涵,傳統建筑淪落為一些符號性的元素,被大規模的復制、濫用,導致大眾的審美疲勞,失去了其特征鮮明的含義,實乃傳統文化的悲哀。因此,在本文開篇假設的情況下,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建筑轉向磚石體系的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必然遵循材料自身的特性,開發出相應的結構、形式體系。因此,傳統木結構的形式會逐漸的淡化、消失。而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將通過新的形式在磚石結構中加以體現。因此,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就不必拘泥于現有的木結構形式,轉而更加關注建筑
11、的文化內涵。 其次,有利于充分發揮現有技術的優勢,在現有建筑體系上創造新的體現傳統建筑文化的形式。目前,很多仿古建筑都用混凝土之類的現代建材去模仿木建筑形式。這是一種對技術的浪費,也是對現有建筑體系的忽視。我們要明確的是中國傳統建筑之所以選擇木材,是因為其符合當時的文化內涵,之所以選擇那樣的形式,則是應為材料本身的一些屬性所決定的,并非完全都是由文化來決定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的基本輪廓。因此,非此即 彼的強加給自己范圍,認為只有傳統木結構形式才是傳統建筑,只能是竭澤而漁,阻礙技術進步,浪費技術帶來的創新。只有結合材料的進步,科技的創新,把握傳統建筑文化的核心,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不求簡單的模仿和抄襲,而是通過創新繼承和發展,只有這樣,傳統的建筑文化才會在新的建筑體系下開出燦爛的花朵,才會在西方建筑體系的夾縫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C.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明英宗實錄Z.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 3徐溥.明會典M.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出版年代不詳). 4清涼山志M.民國22年(1933)刻本. 5劉洪升.明清濫伐森林對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6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06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