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二、能力培養目標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三、德育滲透目標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四、美育滲透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重難點】重點: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難點: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
2、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整體感知1導入新課2作者簡介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奈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二、重點、難點的
3、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2)小組交流討論。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明確】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布是廣闊的,不獨局限于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
4、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
5、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
6、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服務。三、布置作業完成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