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建筑中的形式美摘要:建筑美,建筑形象的內容與其相應的形式之間的和諧統一。美的內容一般地決定美的形式,然而,內容的美只有具體顯現于形式才能得到確證。同時,建筑的形式美本身有其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中國古代建筑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和風格,滲透出具有中國民族氣質的形式美。關鍵詞: 古建筑 形式美 自然屬性 組合規律 中國古代的古典美學家把建筑列入藝術部類的首位,建筑和繪畫、雕塑合稱為三大造型藝術。建筑使用者在實用過程中獲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它本身的復雜與精微是磚石結構建筑所無法比擬的,而這也決定了其在幾千年的歷史演
2、化中獨特的形式美。形式美的構成因素一般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之間的組合規律,或稱構成規律、形式美法則。1、 自然屬性 1.1、色彩色彩是無形的語言,不同色彩對人的生理、心理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不同的配色風格會反映出設計者的文化修養。而建筑裝飾除了使房屋軀體具有了藝術的外觀形象,更讓建筑藝術具有了思想內涵和民族性。借鑒古代建筑的色彩藝術,能夠鮮明地傳達古典韻味,彰顯濃重的歷史厚重感。中國古代建筑用色大膽、強烈。絢麗的色彩和彩畫,首先是建筑等級和內容的表現手段。屋頂的色彩最重要,黃色(尤其是明黃)琉璃瓦屋頂最尊貴,是帝王和帝王特準的建筑(如孔
3、廟)所專用,宮殿內的建筑,除極個別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論大小,一律用黃琉璃瓦。宮殿以下,壇廟、王府、寺觀按等級用黃綠混合(剪邊)、綠色、綠灰混合;民居等級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墻身都用紅色,次要建筑的木結構可用綠色,民居、園林雜用紅、綠、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頭多繪彩畫,色調以青、綠為主,間以金、紅、黑等色,以用金、用龍的多少有無來區分等級。清官式建筑以金龍合璽為最榮貴,雄黃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畫彩畫,或只在梁枋交界處畫“箍頭”。園林建筑彩畫最自由,可畫人物、山水、花鳥題材。臺基一般為磚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畫還反映了民族的審美觀,首先是多樣寓于統一。一組建筑的
4、色彩,不論多么復雜華麗,總有一個基調,如宮殿以紅、黃暖色為主,天壇以藍、白冷色為主,園林以灰、綠、棕色為主。其次是對比寓于和諧。因為基調是統一的,所以總的效果是和諧的;雖然許多互補色、對比色同處一座建筑中,對比相當強烈,但它們只使和諧的基調更加豐富悅目,而不會干擾或取代基調。最后是藝術表現寓于內容要求。例如宮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強烈;依次為壇廟、陵墓、廟宇,色彩的強烈程度也遞減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簡單。 總之,濃妝淡抹,關鍵在相宜。只要相宜,任何建筑的色彩都可以是美的。 1.2、形狀和線條形狀和線條作為構成建筑物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極富特色的情感表現性。比如故宮中的午門。東西北三面以1
5、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一組建筑。正中有重樓,是九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十三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筑,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再如東華門,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一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為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2、 組合規律 2.1、多樣與整一多樣與整一,是一對矛盾的側面
6、,各以對方為存在條件與衡量尺度。游離于整一的“多樣”,并不是美的多樣,而是雜亂,建筑群體或單體,如果沒有整體性的構思布局,各部分之間章法混亂,形象支離破碎,是尤其令人不快的;同時,不顯現為多樣的“整一”,也不是美的整一,而是單調。若要取得建筑形式的整一感,不可不將最豐富的多樣,統攝于最高度的整一,或者說,將整一在多樣中呈現出來。建筑形式的美,不在所謂的“多樣”,也不再所謂的“整一”,而在多樣與整一的和諧。以北京故宮為例,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半、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進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
7、高八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杄,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進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實現了多樣與整體的完美結合。 2.
8、2、比例與尺度審美經驗告訴我們,當一系列長寬高之比相同的立方體依次整齊排列,給人的形式比例感受往往是悅目的。當建筑的諸多部分之間,其全部主要尺寸,存在相同比值關系時,就可能形成和諧的能引起美感的比例關系。還是以故宮為例,太和殿的長、寬與高之間,其重檐、屋頂與殿身之間以及殿與臺基須彌座之間都構成了比例的美。而故宮整體建筑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征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
9、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是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征。 又如明代十三陵長陵的祾恩殿,殿內排列金絲楠木大柱六十根,最大的四柱高達十四點三米,柱徑為一點一七米,這就與殿內空間、柱與柱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比例關系,顯示了王權的神圣不可動搖。建筑形式的尺度,主要指存在于審美主體與建筑客體之間的一種感受的比例關系,它是在主體與客體兩個因素的對應、對比關系中確立的。宜人的建筑形式的尺度,必然是那種符合一定的生理、心理要求的審美主體與建筑客體之間協調的比例關系。中國古代的建筑許多以高大的形象出現,以示其崇高,效果憾人。但創造這種建筑形式尺
10、度的目的,并非要通過高大建筑物同人的對比,使人深感自身的渺小卑微。相反,恰恰在于顯示人的偉大力量、思想的自由、感情的奔放或深沉、胸襟的開闊等等,力求達到對人的美好本質和未來現實的肯定。 2.3、對稱與均衡談到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的對稱性,人們尤其不會感到陌生。從夏代河南二里頭宮殿遺址到明清北京紫禁城,從皇家陵園到民居四合院,都在平面構圖或正立面上呈現對稱性,鮮明地體現出古代匠師所把握的整個民族的對稱性形式美的不懈追求。建筑造型中的均衡是指建筑體形的左右、前后之間保持平衡的一種美學特征,它可給人以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覺。均衡必須強調均衡中心,均衡中心往往是人們視線停留的地方,因此建筑物的均衡中心位置
11、必須要進行重點處理。根據均衡中心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對稱均衡和不對稱均衡。 對稱的均衡,以中軸線為中心,并加以重點強調兩側對稱,易取得完整統一的效果,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不對稱均衡將均衡中心偏于建筑的一側,利用不同體量、材料、色彩、虛實變化等的平衡達到不對稱均衡的目的,這種形式顯得輕巧活潑。 這種對稱與均衡以故宮里的中軸線尤為突出。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后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
12、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后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筑的外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多樣與整一,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以及色彩、形狀和線條等等,它們本身并不是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全部,卻可以決定建筑形式 有沒有相對獨立的美,深刻地影響建筑形式美的確立及其審美特性。 中國古代建筑運用形式美,形成了自己優美的樣式、獨特的傳統與技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有待于我們發現、發掘、研究和保護它。 參考文獻1、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2、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3、 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云南出版社,2001。4、 王其鈞、謝燕:皇家建筑,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5、 鄭先友:建筑藝術理性與浪漫的交響,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