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覆地載在有實物可考的建筑發展史中,中國建筑正式出現應該追溯到史前社會,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半坡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其總面積約為50000平方米,有密集排列的四五十座居住房屋,這些房屋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面積在20-40平方米左右。居住區的周圍有一條寬5-6米的壕溝,起到防衛的作用。這種早期的部落,可以說是后來中國古代城市的雛形。半坡遺址共發現了400多個柱洞,這種柱洞很大,直徑都在20厘米左右,最深能夠達到70厘米。柱洞的發現,證實了祖先的住房內矗立著高大的支柱,這些支柱使得房屋變得更加穩固,同時表明了中國的土木結構建筑有了悠久的傳統。1928年初春,中
2、國學者在河南安陽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古代建筑遺址安陽殷墟。殷墟遺址不僅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精美文物,同時全面系統的展現了31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高大的臺基上支撐著巨大的屋頂,從臺基的高度和屋頂的大小,可以看出當時建筑等級的不同。殷墟建筑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筑。“高臺榭,美宮室”的建筑在后來的秦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漢代有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辟雍。辟雍多只圓形水池,而明堂為水池上的方形建筑。根據專家推測復原,明堂平面正中的中心建筑坐落在直徑62米的圓形夯土臺基上,呈亞字形臺榭,中心建筑周圍有四面圍墻,四向院門和四角曲形配房圍成方院,圍墻外環繞一圈水渠,整組建筑形成了“圜水方
3、院”和“圓基方榭”的雙重外圓內方格局。建闕是漢朝建筑的一大特點。闕是塔樓狀裝飾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兩旁作為建筑入口的標志,以加墻整個建筑群的濃重感。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臺子,在臺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臺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懸治象之法于象魏”的記載。因此,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宮闕位于帝王之居宮門前面,自漢魏以后已有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了。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建于公元209年的漢闕,為我國現存漢闕中保存最完好的仿木構型闕的實例。漢闕不僅具有豐富的雕刻內容、精湛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建筑手法,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從史前社會到秦漢時期的幾千年中,中國古代建筑結構不斷完善,使房屋的空間從寬度和高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同時也使框架式結構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為后來中國建筑的不斷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