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解釋1副階周匝:建筑主體從外到內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副階周匝”,這在早商建筑中已經出現,一般應用于比較隆重的建筑。3.生起:宋,遼建筑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這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起”。4.側腳:宋代建筑規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可以用于柱間的掛落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為一體叫騎馬雀替。6.抱廈:由兩個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廈。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興寺)
2、7.小木作: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裝飾構件的處理。8大木作: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結構承重構件的處理。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頂處理的一種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的曲線,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離都不一致。10收山:是指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處理。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于龐大,但引起結構上的變化11.偷心造與計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稱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跳頭上置橫栱的稱為計心造,金、元以后常用。12移柱法、減柱法:宋遼元金,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的處理,以獲取較大的室內空
3、間。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經藝術加工或處理比較粗糙的,實際負荷屋蓋重量的梁。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見的梁袱,與草袱相對。15.藻井:是一種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圓形等。一.名詞解釋1工官制度:中國封建社會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國家手里,由封建統治集中掌握的制度。2僭越:西周時期,在城市規模上,諸侯的城大的不超過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墻的高度、道路的寬度以及各種重要建筑物都必須按照等級制造,否則就是“僭越”。3無梁殿:明朝時期,隨著磚的發展,出現了全部用磚拱砌成的建筑
4、,即無梁殿,多用作為防火建筑。4塢壁:漢代的一種創新的住宅形式,即平地建塢,圍墻環繞,前后開門,屋內建城樓,略如城制。5一顆印:是云南昆明一帶的傳統住宅樣式,墻厚瓦重,地盤和外觀方整如印。6抱夏:即在主建筑之一側突出一間或三間。7舍宅為寺:北魏時期,許多佛寺是由貴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前堂改為大殿,后堂改為講堂 就是所謂的“舍宅為寺”。8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對的房屋9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墻,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10抄手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連接和包抄垂花門、廂房和正房的連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多見于北京四合院中。 11后罩房:北京四合院中,位于建筑的最北部,布置廚房、貯存、仆役住
5、房等的房間。12外八廟:康熙、乾隆兩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東側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叭廟,作為蒙、藏等少數民族貴族朝覲之用,現存八座,俗稱“外八廟”。13金廂斗底槽:宋代殿閣內部四種空間劃分方法之一。其特點是殿身內有一圈柱列與斗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內外兩層空間,外層環包內層。14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則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進半柱徑,多見于多層木建筑中。15纏柱造:將上層柱立在下層柱后的梁上,在結構、構造和外觀上都比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還要各增加一組斗拱。16徹上明造:徹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內的頂部做法,讓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
6、使人在室內抬頭即能清楚地看見屋頂的梁架結構,稱為“徹上明造”17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較自由,加工較粗糙,因此叫草栿18明栿:與草栿相對而言,指天花一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19黃腸題湊:西漢時期,帝王貴族級別的墓室的建筑方法,即建筑四周用柏木段一層層疊起的柜形結構。 20副階周匝:塔身、殿身周圍包繞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中稱為“副階周匝”21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而來的,形體與裝飾較復雜,一般用于高級建筑(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即塔、幢的基座等)22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當心間的兩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勢逐漸升高。23叉手:脊桁兩側的斜桿,用以固定脊槫
7、,其形狀猶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24推山:廡殿建筑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的曲線,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離都不一致。2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26足材:宋代時,對各種拱的長度、卷殺等有了詳細規定,而且規定了拱、昂等構件的用材制度,并將“材”的高度劃分為十五分,寬度為十分,作為建筑尺度的衡量標準,再將上下拱間距離稱為“契”,高六分,寬四分,單材上加“契”謂之“足材”,高二十一分,如華拱,耍頭等構件用之。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28藻井:中國傳統
8、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是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29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筑30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31佛光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32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區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棊:大的方木格網上置板并遍施彩畫的天花。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畫者。和璽彩畫:清代彩畫的最高等級,僅用于宮殿、壇廟的主殿、堂、門等部位。閭里:中國古代居民聚居地單位,春秋戰國已形成,兩漢至唐是它的鼎盛時
9、期,唐代稱里坊。陵邑:漢代為了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在長安城的東南與北面設置了七座城市,稱為陵邑,供從各地強制遷移來此的富豪之家居住。間:古代木構建筑由兩榀屋架所圍合的范圍。方上:漢代對陵體之地上部分,即墳冢的稱謂。金廂斗底槽:宋式建筑平面,內外兩圈柱子。副階周匝:建筑主體外部另加一圈回廊。槫:宋式構件,位于梁架頂端平行于屋脊的構件,承托著屋面。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華拱的挑頭上沒有與之垂直的斗拱與枋為偷心造。扶脊木:清式構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與脊桁平行。舉架:清式屋架折舉的方式。普拍枋:宋式建筑位于柱頂和額枋上的水平構件,上置斗拱。側腳:為使建筑保持較好的穩定性,宋代
10、外檐柱在前后向內傾柱高10/1000,兩山向內傾8/1000,角柱雙向傾,此做法稱之為側腳。臺明:房屋的最下部分臺基的高度廡殿頂:即五脊頂或四坡頂,正脊兩端各有兩條直抵屋角的戧脊。升起:宋遼建筑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現一緩和曲線。硬山頂:雙坡屋頂中兩端屋面不伸出山墻外斗口:斗或升上放構件的槽口清代模數單位。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單位,材分八等,根據不同建筑等級采用不同等級的材。推山:廡殿屋頂的一種處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使四條垂脊呈柔和曲線。收山: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樣式雷:清代負責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氏建筑世家。平座:樓閣及樓閣式塔
11、等樓層之間以短柱、鋪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以承上荷載,通常外檐挑出平臺,供人憑欄遠眺。抱廈:中國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間小屋(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須彌座:多層疊澀組成的臺基,源自佛像基座。雀替: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的承托梁枋的構件。營造法原:一部記述我國江南地區傳統建筑做法的清代專著,姚承祖原著,張至剛增編整理而成。計成:明代的造園家,著有園冶一書,我國造園學的重要著作。罩: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內空間的木裝修隔斷。博風板:懸山和歇山頂為保護挑出山墻的桁頭而沿屋面坡度釘在桁頭上的板件。昂:斗栱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禮制建筑。耍頭:頂
12、層華栱或昂上與令栱垂直相交的構件。插柱造:樓閣式建筑,上層檐柱底部開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內的做法嫩戧發戧:屋檐在屋角處顯著升起,檐口至屋角處有很大起翹,嫩戧斜插在老戧背上,并形成50-60度夾角。 抬梁式:梁柱結構體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間建筑,用材較大,可以取得較大的空間跨度,空間相對靈活,但是對材料要求比較高,耗材較多。重要建筑則用斗拱承載出挑。穿斗式構架: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開闊。井干式構架: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構,又是承重結構。大木作:
13、木構建筑骨干結構部分的加工制作,由豎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橫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構件組成。同時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體的重要決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無斗拱)之分。小木作:清代稱裝修,木構建筑次要結構的加工制作。由門窗、室內隔斷、神龕、天花以及家具、匾聯等組成,一般為可移動折裝的器件。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構筑形制上,區分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殿屋,屬于高等級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7.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
14、間的空間,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8. 金廂斗底槽:宋營造法式稱內外槽,由一圈內柱和一圈外柱組成的柱網。是唐代宮殿佛寺的主殿慣用于莊重的活動場所。如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9.雙槽:以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進深為三間,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雙槽。10.分心槽:宋營造法式稱分心斗底槽,在門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將平面等分。其進深為兩間。它與前后槽的主要區別在于一個內槽置于平面正中,一個則偏重于一邊。實例如遼代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山門。11.副階:宋代也稱副階周匝,清代稱廊子,主體建筑周圍環繞一圈回廊。一般應用于較隆的建筑,如殿、閣、塔等個體建筑上,如應縣佛宮寺木塔的副階。副階約
15、在早商時便出現后一直盛行。開間(面闊):木構建筑正面兩檐柱間的 水平距離,各開間之和為“通面闊”中間一間為“明間”左右側為“次間”再外為“梢間”,最外的稱為“盡間”,九間以上增加次間的間數。14.步(架):屋架上的 “檁”與檁中心線面的水平距離為步,各步的距離的總和與側面各開間寬度總和為“通進深”,若有斗拱,則按照前后挑檐檁中心線間水平距離計算。15.舉勢:屋面坡度。16.舉架(舉折):舉,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進深與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計算屋架舉高時,由于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橫斷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線,而是若干折線組成。17.舉折(宋):先按照房屋進深,定屋面坡度,將脊傅“舉”到
16、額定的高度,然后從上而下,逐架“折”下來,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線和曲面。18.舉架(清):從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舉”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結果。19.升起:宋,遼建筑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20.側腳:為了使建筑有較好的穩定性,宋代建筑規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21.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構架中最上一層的梁)22.托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
17、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沒有這個構件。斗拱:中國古建筑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斗拱的作用:增加承托的作用。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支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防雨,早期用夯土 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量。裝飾作用。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上,
18、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24.鋪作:斗拱的出跳,跳鋪作。25.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26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橫拱的做法。27.平身科:柱與柱之間的斗拱,清代稱平身科,既為宋代的補間鋪作沒有梁架在其上,沒有受力28.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稱角科,宋代稱轉角鋪作29.柱頭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稱柱頭科宋稱柱頭鋪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0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鋪作;出兩跳-五鋪作;出三跳-六鋪作;出四跳-七鋪作;出五跳-八鋪作(據宋營造法式)3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
19、。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于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3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華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櫨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拱。33.雙杪雙下昂:雙杪即出兩個華拱,雙下昂即設兩個下昂(元代以后柱頭鋪作不用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轉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構作用喪失殆盡)。34.櫨斗:斗拱的最下層,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拱。3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即清代模數制。36.華拱:宋式的一種拱的名稱,垂直于立面,向內外挑出的拱。37.耍頭:最上一層拱或昂之上,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38.卷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3
20、9.抄:清式稱翹,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層稱為一抄,故挑出一層的拱稱為單翹,兩層的稱雙抄(清式稱雙翹)三層的稱三抄但較少見(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見)。40.朵:宋式對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組成的一組斗拱的整體單位的稱謂,清式稱“攢”。如柱間有五組斗拱,便稱“補間鋪作五朵”清式則稱“平身科五攢”。41.跳:翹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數,出一跳叫三踩(四鋪作),出兩跳叫五踩(五鋪作)一般建筑(牌樓除外)不過九踩(七鋪作)42.疊梁式:又稱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國古木構架基本形式之一。43.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44.移柱法:
21、宋遼元金,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減柱法)45.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系與承重的構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面的叫小額枋(由額),二者用墊板(額墊板)傳于內柱間的叫內額,位于地腳處的叫地袱.4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闌額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4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可以用于柱間的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為一體叫騎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間的掛落下,成為純裝飾構件48.坐斗:位于一組斗拱最下的 構件稱為坐斗(大斗,宋為櫨斗)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49.金桁:又稱檁子,宋式稱平椽,是在脊
22、桁與正心桁間各桁的統稱。金桁由于在構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稱謂。位置靠上的稱上金桁(宋式稱上平椽)靠中間的稱為中金桁(宋式稱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稱上金桁(宋式稱下平椽)。50.四椽栿:相當于明清的五架梁,承傳五個檁的力,長(四步架)四架椽。51.明栿:平闇(音暗an)(室內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的室內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細膩,力求美觀。52.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于看不見,所以制造粗略,未經任何藝術加工,制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53.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類。外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
23、,窗欄桿等。內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裝修多元功能: 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b組織室內空間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于裝飾。54.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并入內里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清稱露明。55.平闇: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方格。56.平棊:是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叫后代應用較廣。57.山節藻棁:出自論語據張從文注四庫全書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
24、拱和畫著花草的墚柱”。又據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稱“節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證明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抬梁式木構建筑。58.藻井: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59.清式彩畫: 合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等級由高到低),前兩者梁思成總結為殿式彩畫。60.罩:用于室內,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圖案,在室內起隔斷作用和裝飾作用。61.平坐:在閣層(除一層)在其下層梁(或斗拱)上先立較短的柱和梁,額,斗拱,作為各層的基座,以承托各層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鋪設樓板,并置勾闌,做成環繞一周的 跳臺。62.屋頂曲線1)檐口曲線 升起,唐宋有明顯的 檐口曲線,北宋元明清末間至屋角起翹。2)屋面曲線,包括縱向
25、曲線和橫向曲線。“反宇為陽”舉架舉折的 運用。佛光寺大殿。3)屋脊曲線:脊檁端置墊木。佛光寺大殿。63.抱廈:亦稱龜頭屋,是由兩個九脊殿(歇山頂)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稱抱廈。如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廈”。64.明堂:古代禮制建筑之一。據文獻載是黃帝始創,主要作祭天時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其平面為方形,以夯土臺為中心,四周以臺建屋,頂部又置室。中央夯土臺,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規模最大者為唐武則天于東都洛陽新建號稱“萬象神宮”其高約86m,明清乃無此項建筑。65.辟雍:西周為天子所設置的大學。禮制.王制:“天子命之教,天子曰辟雍,因其四周繞水,“圜如壁”故名
26、。它包含在名堂之中,現發現最早的辟雍遺址是西漢末年長安西郊的禮制建筑遺址。東漢以后,歷代皆設辟雍,66.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67.四出羨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東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68.方上:累土為堆,呈截頂方錐體形的封土。69.考工記:(戰國):”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釋為:“都城九里見方,每邊辟三門,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宮室,后面是市場和居民區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涂,道路一
27、夫,一百畝)(注意,這是中記載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時,左東右西)”70.東西堂制:這是漢至南北朝宮殿布置形式。根據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寢”或“外朝內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內部兩側有處理政務的東西堂屋(即東西耳房或廂)稱作東西堂制。71.舍宅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會風尚。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廳為殿,后堂為講堂。72.前朝后寢:這是古代宮殿自身的平面布局的形制。又稱前殿后宮,外朝內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間劃分形式。大體上有前后兩部分;“前朝”為帝王商朝政治、舉行大典之處;“后寢”即帝王與后妃生活起居。73.樣房:清代專門從事建筑設計的部門。樣房由雷姓世襲,稱“樣式雷”或“樣子雷
28、”。當時建筑設計著重于總體及裝飾效果,至于大木作。瓦作。石作。彩畫作等具體做法,只需按官方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辦理,不需再做圖樣。近代的建筑設計部門,也稱樣房,或稱打樣間。樣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74.燙樣:清官式建筑模樣(建筑模型)的稱謂。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總體燙樣,包括山石。水地。花木。道路。房屋等;也可做單體建筑,能將基階。斗栱。門窗。油飾彩畫。屋脊吻獸等表達出來。清代燙樣制作專案是雷氏家族世襲。其燙樣在清華大學,北京圖書館和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75.都料:為古代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專業技術非常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屋的設計與現場的施工指揮,并以次為生的工匠,唐時稱“都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