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建筑領域低碳發展行動策略研究摘要:對比分析了“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關于建筑領域低碳發展方面的政策情況,就如何實現建筑低碳發展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為實現建筑領域低碳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低碳;建筑;政策建議中圖分類號:TU0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20256041建筑低碳領域發展政策分析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嚴重沖擊了地球的生物、物理及社會系統,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和環境領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而全球氣候變化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有著直接的關系。建筑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建成1m2的房屋,約釋放0.8t CO21,為了
2、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的危害,我國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中均采取了相關的政策措施。通過對比總結“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建筑領域相關政策的指標,可以得出表1。與“十一五”規劃的建筑領域低碳政策相比,“十二五”規劃的建筑領域低碳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上趨向于穩健,更注重產業發展的結構和內在發展動力因素,注重經濟與生態健康協調發展,在低碳發展的指標上導向性更強,目標分解更為合理。這將會是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政策引導的方向。2建筑低碳發展建議2.1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建立綜合性綠色生態建筑體系2.1.1分類分階段落實綠色建筑發展(1)以經濟發達地區為龍頭帶動綠色建筑普及。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均
3、衡,在綠色建筑建設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據相關統計數據2(圖1)表明:截至2014年1月,江蘇、廣東、天津、上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綠色建筑數量遠高于其他地區,因此需要根據地區發展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步驟,分區域、分階段擴大綠色建筑的應用范圍。(2)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建起到高標準示范作用。目前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數量較少,星級水平不高,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強度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綠色建筑的試點示范和推廣應先從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入手,并且要鼓勵其提高綠色建筑星級,切實起到帶頭作用。2.1.2推廣綠色建筑運行標識,嚴格監管審批程序據統計,截
4、至2014年1月,全國已評出1446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6290萬m2,其中設計標識1342項,建筑面積為15014.17萬m2;運行標識104項,建筑面積1276.07萬m2(圖2)2,可見兩者數量相差十分懸殊。為了將綠色建筑設計帶來的節能效果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真正落到建筑使用過程中,應大力提高運行標識項目在綠色建筑標識的推廣過程中所占的份額;同時要規范綠色建筑的監督管理和審批程序,對綠色建筑建設指標體系嚴格要求,加強規劃、立項、施工圖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審查監管和綠色認證標識的達標情況,尤其是對綠色建筑設計文件中技術項目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監管,完善備案管理和公示制度,使綠色建筑
5、的標識真正實至名歸,起到良好節能減排示范作用。2.1.3加強技術研發,總結推廣重點技術和高效節能產品為了扎實穩步推進綠色建筑的實施,在組成綠色建筑的根基綠色技術設計和實施水平上需要進行重點攻關。對關鍵技術進行總結提煉,以指導綠色建筑的設計和運行。一些受地區或客觀條件制約的綠色建筑技術,可以采取加強技術普適性、研發替代技術等辦法提高普及率。同時,為了更好實現綠色建筑的帶頭效應,應適度采用尚在推廣期的,利用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創新技術,如高效節能和供能的零能耗建筑技術,甚至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多種零能耗、負能耗建筑技術等。2.1.4結合綠色生態城區和智慧城市建設,打造綜合性生態體系同
6、步推行綠色生態城區和智慧城市,帶動土地集約利用、水資源、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公共交通的應用3,以綠色建筑的“點”帶動生態城區的“面”,甚至于智慧城市的“體”,進而促進循環工業、綠色交通、新型建材等“線”的發展,打造綜合性的綠色生態建筑體系。2.2深入推進建筑節能綜合改造2.2.1擴大建筑節能改造的范圍和增強節能效果在改造范圍上,北方采暖地區繼續推進以圍護結構、供熱計量和管網熱平衡為重點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改造4;夏熱冬冷進行以建筑門窗、遮陽和自然通風等為重點的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并將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到夏熱冬暖地區。同時,加快推進農村住房節能改造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尤其是農房的節能改造要與農村用能結
7、構調整相結合。在改造范圍擴大的同時,分析總結不同地區、不同建筑類型的改造要點,特別是對農村節能改造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了解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區的農村建筑節能改造技術。最終形成完整的改造資料,包括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管理等標準、規程或圖集。2.2.2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加快推廣新型墻材和節能建筑技術應用既有建筑改造中,結合地區氣候和資源情況,選擇能夠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新型建材,積極應用能提高建筑物綜合性能的技術和產品等(表2)。表2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推廣新型節能材料推廣項目舉例具有節材效果的高強材料高強混凝土、高強鋼替代性的環保材料加氣混凝土制品、燒結空心制品、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
8、隔熱門窗、再生建材、速生木材與可再生能源一體化的材料部品太陽能光伏發電或光熱采暖制冷一體化屋面和墻體、遮陽系統等新型建材及部品部分或全部集成了保溫、防火、裝飾和功能性的材料防火防水保溫等功能一體化墻體和屋面2.2.3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融資渠道政府作為市場行為的引導者和規范者,應適時改變市場交易主體的身份,培養成熟的市場體制,通過合同能源管理與社會企業分擔改造所需的資金和共享收益回報。 2.2.4與城市綜合治理改造結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是一個長期、復雜、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除了建筑物節能效果本身,還涉及到相關的設備系統的升級換代和新平臺的建設。為了減少重復建設,擴大改造成果,應將既
9、有建筑改造與城市綜合治理改造相結合。如北方既有建筑改造與供熱系統改造同步,公共建筑節能改造與能耗測量監管平臺的建設同步,農村節能改造與新農村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普及應用相結合等。2.3加快配套技術設備研發和工業化推廣2.3.1重點發展綠色低碳建筑配套技術和設備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與新工藝)(1)加快總結和推廣適合低碳建筑的資源利用技術,如新型結構體系、圍護結構體系、室內環境污染防治與改善技術等。(2)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如規劃設計中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虛擬仿真技術、BIM(計算機可視化模型)等工具,建立三維地表模型,對場地的自然屬性及生態環境等進行量化分析,輔助規劃設計;在建筑設
10、計與施工中采用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C(計算機輔助施工)技術和基于網絡的協同設計與建造等技術;建立新型的運營管理方式,實現傳統物業管理模式向數字化物業管理模式的提升等。通過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精密規劃、設計、精心建造和優化集成,實現與提高低碳建筑的各項指標。(3)發展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加強材料性能、環境等指標的檢測,及時淘汰落后產品,積極推進低碳經濟在建材行業中的發展,加速新型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2.3.2大力推進建筑材料、技術和部品的工業化、裝配化(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低碳建筑的技術保障體系、建筑結構體系、部品與構配件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2)開展低碳建筑技術產業化基地示范
11、工程;將低碳建筑的研究、開發、設計、施工、部品與構配件的生產、銷售和服務等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低碳建筑技術的標準化、系列化、工業化、工程化與集約化。2.3.3推進發展住宅產業化體系(1)建立住宅技術體系框架,住宅“四節一環保”技術體系框架。突破一些關鍵點和關鍵技術,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的建設,需要技術的支撐。(2)建立住宅產業化基地和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平臺,讓企業參與,加快新型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的力度。2.4創新低碳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參與2.4.1建立適宜的建筑數據報送和公開體系近年來中國綠色建筑評價、綠色生態城市蓬勃開展,為了更好地起到監督和示范的作用,有必要
12、建立較為詳細的建筑信息收集和公示制度。一方面對示范項目和星級項目的節能數據進行收集和監管,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公眾的節能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創建途徑上,總結公共建筑能效監測平臺建立過程的經驗教訓,結合智慧城市信息化網絡系統建設同步搭建建筑數據報送和公開體系。2.4.2調整建筑低碳項目政府角色從掌控向引導轉變。推動建筑節能減碳的進程不能僅靠政府部門,更應調動企業和民眾參與意識。近些年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一些地區做出了有益探索,應盡快總結此類項目的經驗,大膽開展更多合作方法的嘗試,讓企業做主體,政府來配合,共同推行建筑低碳項目的發展和成果鞏固。2.4.3搭建建筑低碳交易平臺,發展能耗限額下的能效交易機制
13、我國已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個城市建立了全國首批碳排放交易權試點5,應逐步完善碳交易制度并向全國行業推廣。建立基于能耗限額的用能約束機制。加強第三方的節能量審核評價及建筑能效測評機構能力建設,充分運用現有的節能監管及建筑能效測評體系,客觀審核與評估節能量。2.4.4加快建筑節能服務市場的建立并確保政府的監督作用制定建筑節能服務市場監督管理辦法、服務質量評價標準以及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范本。規范建筑節能服務市場的行為。3結語建筑低碳發展規劃是我國落實低碳經濟要求、實現低碳發展的根本保證。將低碳理念應用到建筑行業,發展綠色建筑,推進建筑節能綜合改造,加快配套技術設備研發和工業化推廣,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低碳服務體系,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社會參與度,最終實現建筑低碳發展的目標。參考文獻:1佚名.中國低碳建筑的發展需要相應政策的支持EB/OL.2009-11-23.http:/2佚名.2013年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統計報告EB/OL.2014-08-12.http:/3仇保興.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J.城市發展研究,2009(7):111.4江億.我國建筑能耗狀況與節能重點J.建設科技,2007(5):2629.5佚名.我國已有7個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EB/OL.2014-06-10.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