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建筑藝術賞析心得這學期學習了中外建筑藝術賞析,原本對建筑一無所知的我,也從這門課程中了解了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識。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和見解。中外建筑差異首先是中外建筑的差異所在,比如東方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而西方的傳統(tǒng)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中國古代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磚瓦為建筑材料,以木架構為結構方式,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筑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wěn)定。由于木質材質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看花草
2、樹木,仰觀風云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個庭院組成的建筑群,單個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點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縱深的空間,呈現(xiàn)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筑,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筑物,兩側對稱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中式建筑重視藝術裝飾,但不復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檐、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為均衡式方向發(fā)展,不重高層建筑。但西式的建筑更注重與
3、外在的輪廓。建筑的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yōu)美而色彩斑斕;楹聯(lián)匾額,激發(fā)意趣而遐想無窮。它們采用了柱式,但不嚴謹。“它們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氣氛,也不追求威嚴的鎮(zhèn)攝力量,作為城市戰(zhàn)勝強敵的歷史紀念物,它們是端莊的,和諧的、寧靜的”。在19世紀里,學界一般認為這一時期建筑的美學風格可概括為“功能主義”的技術美。因為它們的審美特征突出表現(xiàn)在,形式服從功能,認定功能是建筑美的基礎甚至全部,直接利用新材料的表現(xiàn)力,不求過多裝飾,而是通過一定基本形式的部件的重復組合,通過建筑群的簡潔明朗的配置,以形成生動的韻律變化的“樂章”
4、。墻面平滑光潔,鋼與鋼結構的輕巧特點及金屬制品和大片玻璃的晶瑩反光特征暴露無遺,建筑形象簡潔明快且風格顯明,其樣式和歷史上的建筑沒有聯(lián)系,從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其次,通過上課我們也可以預見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環(huán)保、仿生、智能化是未來建筑預測的發(fā)展趨勢,如自然能源的利用,人性化設計的采用,以及高智能的建筑理念,均給新世紀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未來住宅會從更高層次提出新的要求,未來建筑發(fā)展的主題已不僅限于安全和外觀上的要求,尤其在高檔住宅中,他們采用高新技術,用仿生和智能化的建筑設計,給住戶帶來全新的居住體驗,同時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目的。建筑的體會建筑給人帶
5、來一種很宏偉的感覺,它是每一個建筑者的結晶,是要他們的汗水凝結而成的,中國的建筑富有生氣,歐洲的建筑給人帶來一種高大宏偉的神秘感,給人類一種難以觸摸的感覺,這也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現(xiàn)代的建筑都趨向于多文化的融合。在中國,由于現(xiàn)代化的建設,大多數(shù)的古老建筑都沒有很好的保留,現(xiàn)代的建筑逐步的增多,舊城區(qū)的保留成為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當我游歷國外的建筑是,端莊的盧浮宮依然如它昔日一般的宏偉,奧賽博物館依然包含了它原有的底蘊。總的來說,建筑包含了每個時代的人文風采,細細地體會才能感受到每個時代的風情。課程的改進 這門課程為我們了解建筑方面的知識提供了很好的途徑,當然,它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視頻教學中的圖片模糊不清晰,字體顏色寡淡,模糊不清;還有教師絮叨的講解,沒有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等,希望類似這種意義豐富的課程能夠做的更精良,讓世人都能體會到建筑的美。謝謝!20140404011414應葡李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