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釋迦塔千年古風中國最早木建-南禪寺大殿古道流觴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莊。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時期經過多次修葺,1973年又進行了復原性整修,恢復了唐式殿宇建筑出檐深遠的渾樸豪放面貌。大殿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殿前有寬敞的月臺,殿內無柱。前檐明間辟板門,兩次間為破子欞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3根,皆為創建時的原物,余皆圓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礎。殿內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磚砌佛壇上,佛壇上后部正中為釋迦牟尼塑像,莊嚴肅穆,總高
2、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風貌,是現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南禪寺大殿雖然很小,但人們仍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藝術性格。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同時,還可以從南禪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時期木結構梁架已經有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的現象,說明我國唐代建筑技術已有很高水平。更多古典文化知識,關注古道流觴唐風古韻五臺山佛光寺木結構建筑發現背景: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曾經叫囂說,要想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看了, 因為日本京都奈良保存的唐代建筑是世界上僅有的唐代建筑了。梁思成、林徽因一直堅信中國保留著唐代建筑,二人歷經艱辛,在山西五臺
3、縣發現了屹立千年而不倒的佛光寺,宣告中國依然保留著唐代建筑。解放后,50年代初,在五臺縣,他們又發現了南禪寺大殿,這座大殿比佛光寺還要早上75年,是唐武宗滅法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佛教大殿。佛寺介紹: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歷史悠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于公元857年建成。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佛光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山名剎,寺名屢見于傳記。見于敦煌壁畫上的唐中葉繪制的五臺山圖
4、,佛光寺就居顯要地位。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毀。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后的遺物。金代于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筑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模。藝術特色: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愿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
5、,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可列第一。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后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后墻壓壞
6、了一部分。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釋迦塔釋迦塔是世界最高的木塔。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