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之比較景觀1112 朱麗華 1120122219摘要:本文對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古典建筑做對比,闡述了兩者在建筑文化上的差異,并指出了差異的原因。關鍵詞:傳統建筑 古典建筑 建筑文化 差異1. 概述世界上的文化大體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主體形成了古老的東方文化,而以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為主體形成了西方古典文化。在建筑領域中,中國古代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今,發展演變是連續不斷的,可以從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它形成世界古代建筑歷史上一個獨特的體系,也是世界上建筑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建筑體系;而具有天才智慧的古希臘人和勇于實踐的古羅馬人創造
2、了一種以石頭為材料,以梁柱為基本構件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在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漫長過程的發展,一直延續到20 世紀初,兩千多年來在歐洲一脈相承,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種具有歷史傳統的建筑體系,即西方古典建筑。2.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對比地域有別、民族差異、文化背景不同直接影響建筑創作思維上的變化,而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在建筑之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國的建筑受到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兼有“陰陽論”等綜合影響,強調“中庸之道”,強調事物的互補轉化,情理的對立統一,建筑表現出臨時的概念。而西方建筑則更多地受宗教、神權和皇權的支配,是神權的反映,皇權的體現,其思維方式也重理性、科學分析,在
3、建筑上均表現出強調永久的概念。在建筑上二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2.1 禮教與宗教圖表 1北京故宮 文化思想上中國古建筑受倫理道德的影響,尤以儒家學說為主。儒家是重禮、崇孝、尚文的學派。首先在重禮的倡導下,對于一切建筑制造都要遵循禮法。不管是城市規劃、宮殿廟宇亦或百姓住宅,都要受禮制的制約,因此形式上就要講究對稱、均齊、莊嚴。其次,在崇孝的主張下,儒家提倡“慎重追遠”,敬祀祖先,對陵墓建筑極為重視。王者生前的威風和死后的尊嚴都要于此體現。而至于宅居,則要求是“五世同堂”,形成了中國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圖表 2巴黎圣母院在西方,神權和皇權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因而任何建筑活動都要受其制約。公元前
4、4000 年后,由于中央集權的出現,使得召集具有專門技術的工匠和眾多奴隸從事建筑活動成為可能。除了世俗建筑以外,由于宗教是為皇帝專制制度所服務的,皇帝的宮殿、陵墓以及廟宇成了主要的建筑物,諸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等。作為建筑,墓地是為了庇護過世的權威與不朽靈魂的神圣場地(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群),而神廟則是皇帝將自己扮演成統治一切的眾神之神化身的紀念性建筑(如太陽神廟),建筑與宗教、技術與祭祀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古羅馬時期,把一切賦予神化是羅馬人的特質,羅馬人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主宰者,一切只要適合表現帝國威嚴與權力的東西都拿來使用。建筑反映了古羅馬統治者的豐功偉績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意識,如凱旋門
5、、紀功柱等。中世紀時期,由于封建分裂狀態和社會的統治,宗教建筑成了唯一的紀念性建筑,如圣索菲亞大教堂,比薩大教堂及巴黎圣母院。而到了古典晚期,為鞏固君主專制,更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權的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文化。綜觀西方古典建筑的起源和發展,無不受到神權、皇權的影響。2.2 整體與個體在中國建筑中群體組合更勝一籌。幾千年的建筑積淀已形成了程式化的工程法式。一般建筑組群的布局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縱軸線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兩側按橫軸安放兩座形體較小的次要建筑對峙,構成“門”形的三合院,如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壇等一類的壇廟建筑。另一種布局是在縱軸線上建主要建筑,在其對面放次要建筑,而在院子的兩側不再建
6、房,用回形廊將前后兩屋聯系起來,因而稱為“廊院”。而單體幾千年來沒有多變化,個體已定型。群體可以無限發揮、擴散,更體現個體組成的群體效果。在民居中相類似形態自律復制的群體表現更為突出。圖表4圣彼得教堂圖表 3北京天壇中國古代建筑可以花幾百年再現再生,但個體卻少變化,相反,西方建筑則更注重個體的發展, 從柱式到古哥特教堂,從拜占庭建筑到東正教堂,個體的做法均在發展,都在個體的建筑上極盡心力,如天主教的哥特式建筑表現出神秘聳上和升騰之感,東正教堂叢群彎頂式建筑,則又表現出教意的輝煌,而伊斯蘭教拱券和高塔則又表現與真主對話的虔誠,所以西方建筑對個體的關注大于整體。有時為修好一個教堂甚至花幾百年(如圣
7、彼得大教堂),這是中國所沒有的。2.3 曲柔與剛直圖表 6羅馬萬神廟圖表 5承光殿中國建筑形象雅筑叢臺,巨榆反宇,柱擎門簾,雕梁畫棟都反映典柔和諧之美,可謂擎天接地之物。屋頂與墻之連接節點,屋頂舉折曲線等都表現了曲線之美,這是中國書法意識在建筑中又一體現。如榆口向上稍翹的“飛檐”;屋檐轉角處四角微微翹起的 “起翹”; 屋頂平面四角向外延伸出曲線形的“出翹”,都既滿足了實際需要又產生了輕盈飛躍的藝術效果。此外,由于舉架的作用整個屋面都呈曲線狀。而西方從雅典衛城到文藝復興時期乃至法國古典主義時期,建筑都以嚴謹的理性分析、均衡、黃金比例控制構圖,追求理性的幾何圖形的穩定感,追求統一與條理性,而缺少中
8、間的曲。也許這與中西方的藝術類型相映射。中國人用柔性的毛筆畫出激情感性的散點透視中國畫,而西方則用剛性畫刀畫出了理性構圖,一點透視的油畫,一柔一剛各自滲入建筑,則得以相應。相對比而言,中國建筑重于線的表現,西方建筑重于體塊的表現,中國建筑重在意象造型,而西方建筑則重在模擬寫實。2.4 圍合與開敞圖表 3北京四合院圖表 8法國沙特爾主教堂像中國的古文字傾向于視覺中心、空間感,中國的建筑也強調圍合和中心。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直覺頓悟,整體把握的特點,這種思維模式也深深印記在城市規劃和群體布局中:國有長城城有城郭村有圍壕家有院墻院里有院,園中有園,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圍合”意象,封閉性在中國的建筑中表
9、現得更強烈,中國建筑中有空間層次圍合性的存在。相對應,起源希臘文明的西方建筑,則更多的體現為開敞性,從雅典衛城的自由向上的布局到哥特教堂的直沖青天及城市中散布的廣場都可以看到思維中的開敞。另外在建筑與環境的圖底關系中,中國是建筑圍成院落,而西方則是建筑獨立處于環境之中,不會聚成封閉的空間。2.5 融合與對立圖表10凡爾賽花園中國古代的陰陽觀、自然觀等都決定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融合,而非對立,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懼怕, 附會, 融合,達到“天人合一”之道。倡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與大自然圖表 9蘇州網師園和諧共存。建筑特別是園林強調“雖然人作,宛似天開”的效果。中國古典園林依山,理水,筑石點襯無不依
10、乎自然。 “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說法,強調的就是自然景物在園林規劃中的重要性。此外,移步易境,曲徑通幽盡量避免一覽無余,令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感覺,這種效法自然而又獨具匠心的造園手段也增添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含蓄之感。同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安于自然代謝規律,建筑乃自然萬物,可生可滅不求永久,其取材來于自然,其產生、發展到最后也歸于自然,故選擇了短時效的木作而非石作系統。相反西方受神權、皇權的支配,萬事以求永久,具有強硬的行為,與柔和的自然對立,在人為的范圍上重新規范自然。既使后來的巴洛克及洛可可的自然的花紋也只不過是用自然裝點人工之作而已。如西方園林的方整構圖、對稱軸線、幾何型造型
11、、修剪的樹木、視野空曠且一目了然均可以看出其與自然的反向依托。此外,在許多建筑構件上也體現出中西方的差異,如柱子,中國多為紅漆圓柱,不注重裝飾,而西方的柱子有華麗復雜的柱頭,帶凹槽的柱身及一層或多層的柱礎。3. 結語雖然中、西建筑文化有著諸多的差異,但都為人提供了良好的活動環境,既有物質功能,又有精神的要求。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建筑隨時代而生,隨社會而變,積淀人類文化,映射進步文明。既贊賞印度太姬陵的完美比例,也驚嘆西藏布達拉宮那渾然天成的氣度;既為中國古塔的韻律所傾倒,也被威尼斯總督府的立面節奏所感染;既欣賞江南園林的儒雅之氣,也誠服皇權故宮群組之輝煌建筑的歷史寫在希臘雅典衛城的石頭上,寫在水城威尼斯的拱券上,寫在清幽閑靜的古院里,寫在沒有建筑師營造的民居中建筑有著民族性和地域性,也有著歷史性和時代性,正是這些特點使中西建筑文化有著天壤之別,形成各自獨特的體系,在建筑史里綻放出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