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古建筑審美特征比較 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對古建筑的審美特征標準存在著重大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材料的差異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質。各民族、時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從不同材料起步。中國古建筑從歷史上的皇家宮殿建筑群到名不見經傳的尋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為材,決定了中國建筑技術、結構的發展方向。以土木為材,墻只成為劃分空間的一種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并創造了與木構架相應的平面與建筑立面外觀。這種以土木為材的建筑從中國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鄰國的建筑風貌。西方古代建筑則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臘的大
2、量神廟,是石造的;古羅馬的大量神廟以及廣場等世俗類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藝復興、17世紀古典主義建筑、18世紀的宮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結構的。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帶來了審美上的差異。一般而言,以土木為材的中國建筑質地熟軟而自然,可塑性強,質感自然而優美;以石為材的歐洲建筑質地堅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質地上陽剛氣十足。(二)建筑結構的差異材料的性能決定了建筑的結構方法與邏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的一個特征是“框架式結構”體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比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歐洲建筑,并
3、不執著于結構之美,而是追崇一種雕塑般的建筑美。歐洲建筑尤其是神廟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設以柱廊。柱廊與柱式的設立,是為了抽象地表現人體美,這種抽象的“石質人體”是一種關于人體的抽象雕塑的美。從外表看,歐洲石構建筑的雕塑感尤為強烈。建筑師們帶著強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創作沖動與情結,來處理建筑的結構問題。(三)布局方式的差異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
4、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其實中國古代建筑無論大小通常都有這樣預定規劃,遵循著禮制觀念來建設,且以封建政權為其核心。歐洲建筑通常是圍繞著一座或幾座有市民公共活動中心性質的教堂進行發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狀自發的伸展,城市外圍形狀一般也不規則,商店、作坊滿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說歐洲建筑的布局是“廣場式”的。庭院的內斂性,是中國人自古內斂沉靜、含蓄之個性的體現;廣場的開放性,是歐洲人活躍、好動個性的體現。(四)文化觀念的差異由于建筑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其巨大的藝術表現力量以及它與人類文化的深刻的同構
5、對應關系,體現著人類的文化思想觀念。簡言之,中國古代建筑始終是以現世的君權為核心的,滲透著中國人的倫理觀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權的。中國傳統美學神韻在于重視現實人生,講究人倫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終灌注著重生知禮的現世精神,體現著傳統儒家重視人的群體生命意識。故而,中國古代都城尤為強調禮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體現儒家上下、男女之禮的基本思想,從而構成了人際關系的建筑空間模式。從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國古代建筑既體現了重視現實人生具有實用理性的傾向,也溶入了中國的人生觀與宇宙觀。綜上所說,中國古建筑審美特征在氣質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則重物質,重外觀。前者是群體的統一,內在而含蓄;后者是單體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說的: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筑,如同歐洲的畫一樣,是可以一覽無遺的;中國的任何一處建筑,都像一幅中國的手卷畫,手卷畫必須一端端地逐漸展開過去,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房屋,也只能從一個庭園走近另一個庭園,必須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