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三萬壽山后山景區(4頁).docx
-
資源ID:433599
資源大小:524.54KB
全文頁數:4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注冊后免費下載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三萬壽山后山景區(4頁).docx
1、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三)萬壽山后山景區萬壽山后山景區萬壽山后山的建筑在清漪園時期極具特色。后山中部矗立著宏偉富麗、肅穆莊嚴的漢藏混合式宗教建筑群“后大廟”,其東西兩側綿延起伏的山坡間散落著或清雅怡人或涓秀明媚的各色小園和點景建筑,整個后山顯現出一派幽靜深邃的氣氛。位于頤和園最北部,建筑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諧趣園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取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諧趣
2、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園內共有亭、臺、堂、榭十三處,并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方塘數畝,沿池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園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游廊相連接,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園中之園”。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四大部洲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后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宗教建筑群。占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臺),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后有寺廟群主體建筑香巖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
3、”、“南瞻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臺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臺殿,一個代表月臺,一個代表日臺,象征著日月環繞佛身諧趣園。一八六年遭英法聯軍焚毀,現在的格局是一九八年按原樣修建的。澹寧堂始建于乾隆年間,是后湖重要的點景建筑,依山傍水,寧靜清幽。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時未予恢復。一九九六年經多方論證,國家批準,在原址上照原樣復建,用以陳列頤和園藏明清宮廷家具珍品。 香巖宗印之閣:始建于乾隆時期,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為三層高閣。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改建為現狀,閣內供奉三世佛與十八羅漢於內。嘉蔭軒始建于乾隆年間,因建于兩棵古槐的綠蔭之間而得名,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燒毀,一九八九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