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建筑空間布局研究摘要:幼兒園建設是“小而復雜”的工程,其建筑空間設計更是對幼兒教育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對國內外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的對比分析,闡述了我國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的若干手法,力求實現與幼兒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幼兒園建筑。 關鍵詞: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 素質教育 幼兒行為 引言 幼兒園是個“小”建筑,然而它卻是一項重要的、大量性的公共建筑,它所承載的內容是幼兒教育,當前幼兒園設計面臨的諸多問題幼兒園空間設計如何與幼兒行為發展相適宜,如何對幼兒園建筑設計的傳統的功能、空間進行更新等,對于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手法的研究,旨在對傳統幼兒園建筑的設計嘗試變化,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兒童
2、身心健康發展是造就人一生的基礎,幼兒園是對幼兒進行教養的奠基工程。因此,幼兒園建筑設計的好壞,將對人一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中外幼兒園建筑對比分析 1、中外幼兒園建筑相同點 保育功能。中外幼兒園都具有保育功能,提供幼兒食宿活動的場所。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日照與色彩的運用。都有滿足日照的設計要求與探索,在色彩運用上都有許多嘗試;直觀的造型設計。都把幼兒的形象思維,直觀模擬特點應用到建筑設計中,重視豐富的造型、形象的構成和圖式效果;人體功效學設計。對于人體功效學在建筑環境中的體現都給予很高的重視,成為設計尺寸、模數的來源。 2、中外幼兒園建筑不同點 幼兒園空間功能內容不同。西方幼兒園空間功
3、能比我國豐富,比我國多了多功能游戲室、表演空間、共享空間、特種活動等空間性質與分割方式不同。西方幼兒園空間與我國的相比更具有開敞性、多功能性、靈活流通性。活動室之間既分又合。趣味性強。重點空間不同。我國幼兒園重點空間為幼兒活動室空間,而西方則傾向于多功能自由選擇游戲室空間及共享空間、交往觀察空間等。空聞自主性不同。我國幼兒園空間自主性不夠,而國外建筑物結構固定而內容可變,室外有沙場、建構物,孩子們和家長參與,自由營建他們的樂園。室內外關系處理不同。我國幼兒園室內外關系劃分明確,方式比較單一。而國外幼兒園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聯系更為密切,充分表達了幼兒園空間的一致性、連貫性。 二、幼兒園建筑設計要
4、點 1、 幼兒的生理、心理、行為特點及科學管理的要求決定了幼兒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設計要求。即滿足綠化、美化、凈化、兒童化的要求;滿足幼兒生理、心理、行為特征的需求;運用兒童行為科學、心理學的理論來研究幼兒建筑環境及其設計要點。 2、 創造舒適的睡眠和良好的室內、外活動環境以適應幼兒生活規律的要求。創造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滿足衛生、防疫要求的利于幼兒成長的環境。創造安全,利于防護的環境,以保障幼兒的安全。適應幼兒園科學管理的需要。 三、 幼兒園空間設計的突破點 1、突破單調孤立的班組空間 我國幼兒園建筑一般都采用固定的兒童活動單元模式,而國外的幼兒園采用定型單元的極少,大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許
5、多國外開放型的幼兒園平面布置常采用圍繞多功能廳來組織空間,突破孤立封閉的班組空間,改變傳統的單純交通的走廊聯系各個部分的手法,原來的通行空間轉化為兒童游戲、社交、互教的綜合性空間。這樣既擴大了兒童的活動范圍,而且增加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之間共同交往的場所,形成充滿生機的兒童天地。 國外幼兒園的活動空間一般都比較大,若干幼兒班組生活在一個大活動空間里,每個班組有自己的專用活動室,但游戲室和衛生間則多個班組合用。活動室與臥室也不嚴格分開空間使用靈活,適應性強,室內地面大都是木地板或鋪地毯,既安全、自由,又減少噪音,利用了室內空問,同時,也影響到建筑的空間組合方面。 2、創新交往空間的設計 我國現存和
6、新建的大量幼兒園建筑方式上,就是嚴格按年齡分班活動,各有各的單元,各據各的場地,各司其教,互不往來。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己證明,兒童只有同不同年齡的兒童及成人在一起生活和游戲,才能健康地成長。在建筑方式上,應將幼兒園與其它不同性質的建筑聯合建在一起,有的和中小學,有的和住宅,有的和其它的公共建筑聯建,使兒童有更多的交往機會,可以比他們大的兒童和成人交往。在交往中,使兒童開闊眼界,促進兒童知識、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在建筑空間組合上也突破了分隔、封閉的格局,強調既分叉合,靈活多變,并十分重視公共活動和交往空間的創造。 四、新式幼兒園空間的設計方法闡述 1、局部加寬的走廊。局部擴大走廊,使之成為
7、具有一定內聚力的室內公共空間,有利于兒童社交和雨天活動。走廊作為交通空間,寬度一般為15m18m,如果在走廊兩面活動單元交接處適當加寬,使之形成一凹空間,就為不同班級的兒童提供了交往的機會。 2、局部開放空間。在兩個班單元之間采用靈活隔斷,實行小范圍的開放空間,能擴大幼兒的接觸范圍。管理上也很方便。或取消班游戲場地的明顯界限,實行兩班的聯合活動,建立合班游戲場。 3、互相溝通的游戲場。利用走廊將幾個分班活動場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互相溝通的游戲場,既保持了班活動場的秘密性,又為不同班級不同年齡兒童自由接觸創造了條件。 4、專門的室內空間。設計一個專門的大房間供全園兒童自由接觸,是一個最為直接的辦法
8、,但它更需要精心的布置。實踐表明,異齡兒童的角色游戲有利于幼兒從旁觀到參與,直至被大齡兒童接納。因此,在室內布置一些小型的家具、玩具,能大大提高空問的質量。 5、改進室內空間設計手法 (1)活動室的改進 幼兒園建筑中現有活動單元臥室的利用率低,幼兒午睡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這樣將臥室設置成大面積。顯得有些浪費。可將臥室外與活動室設計成連通的大間,以幼兒活動中必備的教具櫥,玩具柜等作靈活隔斷,或采用折疊床、地毯等來解決午睡的問題,又能節約空間。許多幼兒園單元空問設計成兩層空間,可功分為有夾層的空間。這種立體空間可以動靜分區,一層為活動和游戲,二層就成為臥室;一層為繪畫和制作。夾層便可成為閱覽角。這
9、樣的空間視線流通,幼兒可以“人看人”,活潑了空間氣氛;而且空間形態更加豐富多彩,功能布置也可豐富,幼兒自由選擇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在空間上,也應將活動室用家具或隔墻分隔成不同的區域,使孩子們分開進行各自的活動而不受干擾。使兒童既能根據興趣愛好去選擇活動項目,又不會相互影響。通常的活動室空間都是比較規則的方形、矩形。實際上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曲線、弧線、三角形、六角形等都能成為活動室空間的構成母題,而且便于安排不同的活動區域。幼兒園活動室內應設置貯存空間,足夠的貯存空間可以使幼兒園活動室保持整齊有序。 (2)兒童社會化與交往空間設計 通常,幼兒在初人園時都具有強烈的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通過集體生活的
10、磨煉,幼兒逐步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產生了友愛和加入集體的要求,并逐步建立起同他人一致的目標和遵守共同生活的一些準則,初步完成由“生物人”向“社會人”的過渡 在國外,交往環境的設計出現了一些新形式。日本出現了一種多族式的活動單元,若干幼兒班生活在一個大活動單元里,每個班有自己的專用活動室,但多個班共用一個游戲室和衛生間,利用合組活動來培養孩子們的集體精神。美國出現了一種稱之為開放型幼兒園的新型平面布局,利用活動間突破孤立、封閉的班級空間,圍繞多功能廳組織空間成為其重要的設計手法,使原來通行的空間轉化為孩子們游戲、社交、互教的綜合性空間. 五、總結: 21世紀進行的幼兒教育改革追求一種開放性和非確定性。現有幼兒園建筑普遍存在著幼兒園空間環境設計與幼兒行為發展需求脫節,無法適應幼兒素質教育理論的開放性和非確定性的新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轉變自身設計理念,打破既定、線性、固化、同質性,探索同幼兒素質培養相適宜的幼兒行為與建筑空間互動的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理念及手法,以滿足幼兒的素質培養需求。兒童關系著民族的未來,幼兒園建筑設計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這是一個很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研究的一個新趨勢,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12級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