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水平已經極低并處于虧損邊緣,如果扣除投資收益,鋼鐵主業實際處于虧損狀態”。這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日前透露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10.34億元,由鋼鐵生產主業虧損變為行業虧損。有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的鋼產量已占全世界鋼產量的45.5%,連續15年蟬聯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產鋼大國。如何有效地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通過經濟轉型升級,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我國社會各界普遍關心和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結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向全世界做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承諾。在我
2、國,建筑能耗占據了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其與工業能耗和交通能耗并稱我國3大耗能大戶。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已迫在眉睫。房子拆一次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了GDP,在這種破壞式建設的怪圈中,我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我國的建筑垃圾已占到垃圾總量的3040,這與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精神相悖,更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嚴重背離。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堆放和填埋在城市周圍,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時,含有各種有害化學物質的垃圾還會嚴重腐蝕地表并污染地下水源,都將對人類生存環
3、境造成極大威脅。有外國學者對我國專家說,“我們建造的住宅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你們建造的住宅今后都將是混凝土等建筑垃圾”。據悉,為發展鋼結構等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日本實施了強制推行的政策。有資料顯示,日本的鋼結構建筑占建筑總量的1/3左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傳統的城市化建設模式必須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可繼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已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列為“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3大重點領域之一。結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需要有一種新型的建筑體系可以打通房地產業、建筑業、冶金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國家戰略資源儲備之間的行業界線,集合成為一個新的產業
4、體系,這就是鋼結構建筑體系。其可以將“工地的事情工廠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險復雜的事情機器做、現場放樣和預拼裝的事情計算機做”,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程質量和安全技術標準,實現綠色施工,因此,推廣使用鋼結構建筑已成為我國傳統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內容。為在我國積極推廣鋼結構建筑體系,許多有識之士早已公開呼吁。早在1996年,時任建設部總工程師的姚兵就指出:“21世紀將是鋼結構的世紀。”2004年6月,時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世俊表示:“鋼鐵業和建筑業結盟有利于兩個行業共同發展”。現任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指出:“我國鋼產量居世界第一,鋼材庫存問題嚴重,發展鋼結構建筑就能解決鋼材的庫
5、存問題。”當然,發展鋼結構建筑的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解決鋼材大量積壓的問題,而是因為,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鋼結構建筑體系不僅能滿足建筑功能的需求與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還能有效地降低城鎮化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城鎮化建設對環境影響小的一種結構型式。因此,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采用,并被稱為綠色建筑的主要代表。我國所稱的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能夠全面集成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及環境保護等多種技術,帶動建筑技術革新,
6、直接推動建筑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傳統建筑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明確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之中,這是綠色建筑第一次進入國家規劃。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鋼結構建筑不僅考慮工程承載能力,而且還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其“輕、快、好、省”的四個優異性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材料綜合性能好、材料利用率高、工業化程度和部品構件質量標準化控制程度高、安全性能好、不受施工季節影響、建造速度快、地基基礎費用省,綜合造價低、可減少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等,易于產業化生產,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貫穿“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科學
7、發展理念,可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的目標,可建立一種“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各種資源能循環使用的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全新模式。建筑:核心價值是呵護生命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帶給我們的傷痛依然刻骨銘心,“311”日本的強震又一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各種劫難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建筑,其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呵護人的生命!“311”日本強震,對核電站之外的建筑質量批評與疑問十分罕見,大量房屋毀壞和人員傷亡系更具破壞力的海嘯所致。日本普通建筑防災、抗災的能力以及充滿人性化、對生命呵護的安全設計,令人難忘。日本對建筑物抗震減災的重視和發展與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有關。1923
8、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后,他們就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高度重視建筑物的防震研究與抗震設計,并對每一次大地震災害所造成的建筑物傷害案例進行專題研究,提出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持續不斷地改進建筑的結構體系和防震抗震技術,研究成果能夠迅速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通過修訂法規、補充條款,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來進行推廣和運用,是日本建筑抵御災害能力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本教材,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畫面就是敲響著的一聲聲警鐘。在人類的共同災難面前,我們沒有理由不借鑒、不警醒、不反思。我們到底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建筑結構體系?難道不需要我們正本清源地反思嗎?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我國工業化
9、、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鋼鐵業與建筑業結盟是有淵源的。結盟:更有利于鋼鐵業的發展為加強建設與冶金行業間的合作與交流,拓展建筑用鋼領域,促進建筑用鋼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和產業化進程,推進建筑業和冶金行業的科技進步,提高工程質量,早在1999年,原建設部與原國家冶金工業局即成立了建筑用鋼技術協調組。組長由時任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擔任,副組長由時任建設部總工程師姚兵和國家冶金工業局副局長單亦和擔任,由此可見國家對建筑業與鋼鐵業結盟的重視程度。中國人不善于使用鋼材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我國曾經是一個嚴重缺鋼的國家。60歲左右的人都還記得,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那時口號是“節約用鋼、
10、以木代鋼”;此后,從“限制用鋼、節約用鋼”又過渡到“合理用鋼、鼓勵用鋼”;如今,我國的鋼產量已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這為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粗鋼產量由 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隨著鋼材品種不斷增加,為我國建筑和機械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但是,由于對市場的需求和推廣開發力度不夠,供應鏈上下游缺乏合作與互動,作為工業
11、“黃金”的鋼材價格已幾乎與農產品的 “土豆”相當,同時再受原料和燃材料價格的攀升等因素的影響,鋼鐵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下滑也不足為奇。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上半年,其鋼鐵企業會員累計實現利潤僅為23.8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545.49億元,減幅95.81%;虧損企業虧損額142.48億元,虧損面達到33.75%。進入21世紀以來鋼鐵全行業虧損。回顧歷史,由于一種材料的應用而帶來一個產業變革的案例數不勝數。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筑將有利于鋼鐵業走出低谷,同時又可使大家在安全、舒適、綠色、環保和健康的建筑中工作、學習和生活,也可將不可抗的地震和臺風等災害降到最小,減少災后的支出。結盟:有利于資
12、源儲備鋼結構建筑符合綠色、環保、節能、和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工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安全、經濟,它可以將傳統的土木建筑業引入現代化的工業領域,讓綠色建筑邁向新的時代,以促進我國城鎮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鋼結構建筑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將城鎮化建設這輛消耗資源、能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大型推土機,變成能夠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資源的造福機器。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優質的鐵礦石資源相對缺乏,只能從巴西或澳洲高價進口。作為現代化工業的糧食“鋼鐵”,必將成為制約我國大踏步地向現代化邁進的一個“瓶頸”。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建設的鋼結構建筑則是十分寶貴的優質資源。所以說,要充分利用我國外匯
13、儲備充足、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好時機,大量購進優質的鐵礦石,并把它冶煉成現代化工業的糧食鋼鐵,這樣不僅可以部分減輕貿易摩擦等各種經濟問題的壓力,有些甚至是政治壓力;特別是我國首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性規劃發布,基本住房保障首次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將鋼結構建筑與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保障性住房相結合,還可以解決由于鋼鐵產能過剩而帶來的就業壓力等民生問題,還可以將泡沫過度的房地產資金回流到現代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里來,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國家長遠的戰略儲備產業,可以藏富于民,可以造福子孫萬代,其意義更為重大。當前,“立足技術創新,改革傳統建筑體系,促進鋼結構產業化、標準化和配套化,推動鋼結構在工程
14、建設中的發展和應用”,以及“以鋼代木,保護地球生態資源;以鋼代砼,促進綠色環保建筑,造福子孫萬代”已成為工程建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2010年國內建立了第一個鋼結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杭蕭鋼構住宅產業化基地,對加快住宅產業化進程、提高住宅的安全性能和品質、改變住宅生產方式、推進節能降耗和綠色低碳的環保建筑,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由漢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國內在建最大的鋼結構住宅小區包頭萬郡大都城住宅項目由高層住宅建筑群組成。其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全部采用鋼框架鋼支撐組成的雙重抗側力體系,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充分發揮鋼結構建筑體系的套型結構可適度改變、非承重部件可更換和鋼材
15、可回收再利用的三大優勢,按照綠色建筑設計理論,以“零資源、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工地、零距離”這“六個零”為標準,建立從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開發與建設的全新模式,設計和建造新一代滿足工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的現代化鋼結構住宅建筑產品。結盟:有利于鋼鐵業、建筑業發展眾所周知,汶川地震發生后,當很多建筑被地震夷為平地時,采用鋼結構技術建造的綿陽九州體育館不僅安然無恙,還成為當時抗震救災的指揮部、老百姓的避難場所。盡管鋼結構建筑有著諸多優勢,但目前在我國的普及率還不是很高。有關專家認為,鋼結構建筑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社會對鋼結構建筑的優越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各相關產業之間缺乏合作與互動,政府部門缺乏相應的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優惠扶持政策;二是部分技術性的難題也制約了鋼結構建筑的推廣運用,與鋼結構配套的圍護結構還急需改進和提高;三是在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在短期內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的目的,使其對更加深遠的安全、舒適、綠色、環保、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