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住宅建設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節能省地為特征的綠色建筑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綠色建筑推廣面對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挑戰等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以期能對綠色建筑在新農村建設中推廣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啟示。關鍵詞:新農村;綠色建筑;SWOT分析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即建材的生產和運輸、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個過程)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綠色
2、建筑是以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來建造低環境負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適的環境空間,是人、環境與建筑共生共容、永續發展的新建筑模式。目前綠色建筑在我國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和使用,不同的專家學者從建造成本2、建造技術3和在我國的設計策略4對其進行了分析。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尤其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綠色建筑的重視程度還不夠。SWOT分析是一種分析經濟活動戰略地位的重要方法。它通過對區域經濟活動自身所具備的優勢(strength)和劣勢(weakness),所處環境中的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進行全面分析,為制定提升經濟活動競爭力的戰略提供一個比較清晰、全面、系統的
3、判斷和直接的思路5。本文就是借助SWOT分析方法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綠色建筑推廣使用的內外環境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建議。1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綠色生態住宅發展的SWOT分析1.1優勢分析(S)1.1.1廣大農村地區的旺盛市場需求1979年以來,我國農村住宅建設量巨大,平均每年新建住宅67 億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8.10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7.24平方米,村鎮住宅建設質量和人居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由于農村城鎮化水平和農民居住水平提高以及居住質量改善等因素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村鎮住宅建設每年將有2000億元的投資額,農村住宅消費市場十分廣闊6。綠色建筑作為一種新
4、型的、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的建筑模式必將得到大力推廣和應用。1.1.2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推動農村住宅產業結構調整綠色建筑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勢必吸引大量建筑材料制造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運輸企業及其它相關行業參與其中,從而吸納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培養出大批的產業工人。由于在綠色建筑建造過程中,新型的設計理念、建筑質量控制和保障體系以及性能評價標準的應用,節能新技術、綠色環保的建筑裝修材料的普及和推廣,一定程度上引起住宅產業結構調整。1.1.3減少資源耗費量和降低農村區域生態系統壓力綠色建筑將改變農村傳統的能源利用結構,增加風能、太陽能、沼氣和地熱的使用比率;提供合理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使用方式,
5、提高雨水、地表水和中水的使用效率;減少農村傳統的建筑材料使用量,推進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磚、纖維水泥外墻板和礦棉吸音板等)的使用。資源耗費量的減少將緩和農村區域人環境緊張關系,減少農村居民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索取,降低區域生態壓力。1.2劣勢分析(W)1.2.1綠色建筑的初期投入大和農村居民較低的消費能力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主體農村居民在購買行為中(尤其是對于房子等大宗商品)做出選擇時必然依據效益最大化原則。因此綠色建筑在農村區域的應用過程,也就是當地居民、村集體、房地產開發企業、政府之間博弈的過程。綠色建筑比傳統建筑高出5%10%的初期一次性建造成本2,而由其節能降耗帶來的經濟效益存在著間接性
6、、不可預見性。同時農村區域總體的住宅需求大,但戶均消費能力較低,廣大農村區域存在著很大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色建筑的推廣。1.2.2綠色建筑的認知度低和農村居民較弱的接受能力綠色建筑引入我國的時間還比較短,目前的綠色建筑主要應用在大城市和公共建筑中,還未在農村區域中大范圍的應用。這樣就造成了綠色建筑在廣大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中的認知度不高。由于傳統建筑觀念束縛加上信息來源渠道有限,農村居民對新觀念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1.2.3綠色建筑企業較強的組織性和農村居民較差的談判能力在綠色建筑建造過程中,農村居民面對是有組織的各種企業,在建筑預算及規劃、質量管控、使用及維護、拆除及回收、合同的違約
7、及處理的各個方面由于其分散性、差異性、非專業性存在著相對弱勢。這些問題存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有一個環節處理不好,就會影響農村居民的積極性。如何順利對農村居民正確地引導,也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1.3機會分析(O)1.3.1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積極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先后通過頒布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組織申報綠色建筑創新獎和舉辦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的方式進行推廣。由福建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手,共同舉辦“綠博會”,在項目對接和技術需求上有針對的促進綠色建筑發展1。這些措施都有利于綠色建筑的全面推廣。1.3.2合理的性價比和國家對于減能
8、降耗的現實需要雖然綠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傳統的建筑高5%10%,但考慮到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費用以及節約能源實現的經濟效益,與傳統的建筑相比,其性價比還是合理的。綠色建筑和高能耗建筑相比,能夠降低能耗70%80%,節能效果特別顯著7。“十一五”期間要求新建建筑實現節能7000萬噸標準煤8,新農村建設中的綠色建筑將承擔起特殊而重要的責任。1.3.3農村居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村居民作為綠色建筑的建造者和使用者,親身經歷節能技術和材料的應用,親身體驗綠色建筑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益處,這將對綠色建筑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的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1.3.4農村居民對優質生活質量的不斷
9、追求收入的不斷增長,改變了農村居民的居住觀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綠色建筑的推廣應用,會給農村居民帶來舒適的生活質量。環保安全的室內裝修材料的應用,嚴格的室內外空氣質量、聲、熱、光標準的實施為營造室內良好環境提供保證,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生活質量的追求。1.4挑戰分析(T)1.4.1忽視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綠色建筑具有形式多樣性,技術應用和建筑材料應盡量適合本土的特征。在推廣應用中可能出現以下問題:不顧農村居民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強制推廣。沒有考慮到農村住宅的民俗特點,片面追求新穎和城市化,抹殺了農村住宅的鄉土特色。沒有考慮到當地可以充分利用的自然資源和氣候特征,而過于強調新材料和新技術
10、。綠色建筑可以通過新建和改建的方式來實現,而不是不顧農村區域實際發展情況,大拆大建(包括部分居民的新建住宅),超標準建設所謂“形象工程”。1.4.2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激勵不足,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過少目前,政府在新農村建設和綠色建筑的推廣起著其他社會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激勵不足。而行政行為的過多參與,將引起農村居民對綠色建筑的價格信號不靈敏,掩蓋農村居民對于戶型、面積、應用材料和技術的不同偏好,不利于綠色建筑的推廣。非政府組織綠色建筑行業協會在美國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應用中起到了顯著作用9,成為行政行為和市場行為之外的有益補充。我國相關組織的功能還有待完善和提高,也不利于綠色建筑的推廣。
11、1.4.3綠色建筑的理論體系不夠健全雖然現在我國已經在綠色建筑的內涵、評價技術等方面達成了共識,但在綠色建筑的應用和推廣、綠色建筑的市場化運作、綠色建筑如何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等方面還處于理論探討階段。2 對策和建議2.1構造SWOT分析矩陣通過分析表明,新農村建設中綠色建筑推廣和應用存在著優勢和劣勢,機會很多但同時面臨挑戰。在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構造新農村建設中綠色建筑推廣的SWOT矩陣,如表1所示: 2.2新農村建設中綠色建筑的推廣措施鑒于以上的SWOT分析矩陣及其戰略表顯示,新農村建設中綠色建筑的推廣應遵循以政府主導,尊重農村居民的需求,遵守市場機制調節的原則,并結合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氣
12、候狀況,自然資源以及民俗特點,同時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全面調動政府、市場、非政府組織和農村居民的積極性,具體措施為:2.2.1調整政府的指導方向以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一方面加大對綠色建筑的宣傳程度,逐漸讓農村居民認可和接受,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分別以稅收和補助的形式對綠色建筑的生產者和農村居民提供支持10。以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為指導框架,在將綠色建筑引進新農村的同時,切實解決農村居民點布局混亂,公共服務設施落后的局面。重點突出綠色建筑的節地技術,有效遏止農村宅基地面積過大的增長趨勢,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節約度。2.2.2加強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把綠色建筑和農
13、用地流轉、城鎮化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把包括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模式等農村區域稀缺的生產要素吸引入新農村建設中來。針對綠色建筑較大的初期一次性建造成本,相當比例的農村居民難以承擔,可以引入BOT的運營模式。即建筑公司負責承擔項目建筑,驗收合格后,農村居民可以入住并以該戶的宅基地為抵押承諾一定期限內(暫定為30年)分期交納建筑的建造費。2.2.3積極引導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非政府組織在標準制訂,技術培訓方面有力的促進了綠色建筑的推廣9。政府可以通過公開招標,將部分財政資源分配給非政府組織,以項目招標的形式(例如:提高綠色建筑的認知度,為農村地區培訓相關技術人才),引導其參與綠色建筑在新農村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