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典衛城建筑群布局特色 建筑08-1 謝飛飛 80813109雅典衛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個不大的孤立的山岡上,山岡面積約為4平方千米,山頂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于四周平地7080m。東西長約280m,南北最寬處130m。古代希臘城市具有戰時市民避難之處的功能,是由堅固的防護墻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堅固的城墻筑在四周。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高地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地形十分險峻。 公元前1500年,這里是王宮所在地,從公元前800年開始,人們在這里興建神廟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為雅典宗教活動的中心,并且逐漸于高地下形成城市。波斯人曾在希波戰爭中破壞了雅典衛城。人們在公元前
2、5世紀后期希波戰爭結束之后,修筑了一條“長墻”,長65千米,連結雅典與比雷埃夫斯港。此外,衛城內的神廟也進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紀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體現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競技場、會堂、擴建的狄奧尼索斯露天劇場、大柱廊等。新的衛城建筑群的一個重要革新是突破小小陳邦國和地域的局限性,綜合了原來分別流行于希臘和小亞細亞的多利克藝術和愛奧尼藝術。這是和雅典當時作為全希臘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適應的。兩種柱式的建筑物共處,豐富了建筑群。它們又能夠統一,因為它們本身具有柱式的共性,基本格局是一致的。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
3、排順應地勢。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主要建筑物貼近西、北、南三個邊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Parthenon)從前在山頂中央,重建時移到南邊,人工墊高它的地坪。布局和祭祀雅典娜的儀典密切相關。每逢祭祀盛典,先在帕提農前的祭壇上點燃圣火,游行的隊伍從位于衛城西北方的陶匠區廣場出發,穿過市場廣場,向南經衛城西側,繞過西南角,開始登山。這時右邊聳立起一堵8.6米高的石灰石的基墻。墻的北面掛滿了波斯戰爭的勝利品,墻頭上屹立著勝利神的廟宇。它點名了衛城真正的世俗主題。為了強化主體,勝利神廟特意突出于山頂的邊緣之外,為它造了基墻。沿基墻轉彎,抬頭見雄踞于陡坡之上的山門。一進山門,照面是雅典的守護神
4、雅典娜的鍍金銅像。像高11米,是建筑內部構圖的中心,收攏了沿邊布置的幾座建筑物。它的垂直的形體同廟宇水平展開的柱廊對比,活躍了建筑群的景色。走過雕像,右前方,雅典娜的廟宇帕提農呈現著它宏偉端莊的列柱、山花上莊嚴的雕刻和檐部的浮雕。再向左偏轉,伊瑞克提翁廟的秀麗的女柱廊在明亮的白墻襯托下接引者隊伍。建筑群是根據動態觀賞條件布局的,人們在每一段路程中都能看到優美的建筑景觀,它們相繼出現,前呼后應,構圖作大幅度的變化。建筑物和雕刻交替成為畫面的中心。建筑物有形制、形式和大小的變化,有兩種柱式的交替。雕刻的材料,體裁、風格、構圖和位置都不一樣。有大型立雕、有長長的連續浮雕、有單幅浮雕,有作為柱子的立雕;有石雕、有銅像。衛城景觀畫面不對稱,但主次分明,條理井然,很完整。為了構成這些畫面,建筑物的朝向不死板,而向游行隊伍顯示最好的角度。同時,建筑群因帕提農的統率率作用而成為整體。它的位置最高、體型最大、形制最莊嚴、雕刻最豐富、色彩最華麗、風格最雄偉。其他的建筑物,裝飾性強于紀念性,起著陪襯和烘托的作用。建筑群的布局體現了對立統一的構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