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八萬壽山西部景區(2頁).docx
-
資源ID:433817
資源大小:164.26KB
全文頁數:2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注冊后免費下載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八萬壽山西部景區(2頁).docx
頤和園景區建筑欣賞(八)萬壽山西部景區萬壽山西部景區西區是指西堤及西堤以西的景區,這一區域是清漪園時期最具江南水鄉特色的地方,重修頤和園時由于經費不足,此處大部分的景觀未能得到恢復。清晏舫原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長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艙樓,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時改為洋式艙樓,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宴舫”。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宿云檐城關始建于乾隆年間,又稱貝闕。城上原有樓,內供關羽銀鑄塑像,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掠走。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筑,內供關帝牌位。荇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毀于一八六被英法聯軍之劫,光緒年間重建。橋名出自詩經“參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