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用互聯網+構建建筑行業監管新模式堅持服務與監管并重,全面加強工程建設行業管理,是各地建設行業管理部門追求的冃標, 但建設工程本身所具有的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以及建筑市場進一步放開和主體的多元 化,使傳統監管模式下的各種弊端逐步顯現。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工程質量兩年治理行動計劃,將行業監管困境放大,這一 難度集屮體現在:一是工程量成倍翻番增長,質量、安全及市場監管力量卻無法同步加強,表現出人少 事多、超負荷運轉的特點;二是雖然不斷加大建筑市場及建設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力度,但由于社會誠信和行業誠 信度普遍不高,導致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監管工作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應對的局面;三是不斷加強執
2、法監督和現場監督,但由于手段落后、機制乏力,以致文明執法和廉 政建設的空間仍然較大;四是行業監管需要的大數據共享與分析,與現實條塊分割、信息嚴重不對稱存在較大 差距。為化解這四大矛盾,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展“建筑業改革發展試點”的湖北省,宜昌 住建委率先基于“共享、透明、聯動、服務叩勺原則,以“互聯網+建筑業”的思路,研發了“建 設行業綜合監管信息化系統”,用數據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行業監管模式。一、建設行業綜合監管系統概述“建設行業綜合監管信息化系統”是一個覆蓋住建委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系統,系統有五大 組成部分:第一部分企業資質管理業務線:機構、人員、工程項目企業資質管理業務線通過與省建設廳數據
3、屮心同步數據、本地信息錄入等功能,為區域 內的工程參建各方建立行業基礎信息庫;通過包括二代身份證、指紋、人像自動比對、RFID 芯片、物聯網等各種技術手段保證基礎數據庫的準確;通過審圖、招投標、施工許可證等環 節的管理,建立單項工程、標段工程、施工許可工程等工程項目名稱的樹形結構,明確管理 對象的唯一性,為整個行業管理及管理信息共享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部分工程項目管理業務線;工民建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從一張圖紙變成實體建筑,到竣工驗收交付使用的過程中,要經歷至少13個 環節。本系統以這13個環節為管理對象,以項FI實體建設為主線,打破監管過程中的條塊 分割,實現信息共亭、統一管理的目標。第三
4、部分規范行業行政許可與審批在規范管理、優化流程的基礎上,系統通過流程引擎、規則引擎,對建設行業管理中涉 及的行政許可進行精確管理,實現規范執行各項行政審批的目標。第四部分誠信管理系統本系統建立了包插不良行為管理、行政處罰管理、信用評分與信用體系建設在內的信用管理 系統,通過技術手段確保記分標準化、扣分無情化和評分公開化的執行。第五部分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在行業數據集中的基礎上,建立智能化的行業監管中心,成為整個行業監管的中樞,為 數字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二、以實體監管為核心夯實行業監管基礎本系統依據“業務+監管”的模式進行設計,將業務與管理有機結合,使通過軟件規范每 一個工作崗位業務操作、
5、落實管理責任的新型行業監管模式成為可能。一、用軟件規范行業管理的每一個細節,讓實體監管與行為監管落到實處。“建設行業綜合監管系統”不是一個單純的管理系統,它把建設行業主管部門的具體業務 部門都納入了統一管理,業務系統與監管系統一體化,落實真正意義上的實時監管。住建委主動優化管理流程,通過業務數據電子化、信息實時傳遞、共享資料,將業務辦 理的每一個環節在軟件系統中固化下來,最終實現壓縮管理層級,減少辦事壞節,提高行政 效率的管理目標。二、規范日常工作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打破層層匯報的多級管理,實現監管層與一 線管理者直接信息溝通的扁平化監管。一是突岀“認證”和“留痕”,加強施工現場人員管理。工程
6、管理人員是否到崗履職是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2。為了督促提高 項目經理、監理等重要人員在一線的出勤率,所有施工現場都對實施指紋簽到等方式予以認 證。一線管理者通過手持式數據終端,將信息實時上傳中心服務器,形成工程管理一線到監 管者的信息快速通道。二是優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加強重要環節管理。工程建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針對事關工程質量、安全的重點環節,設置 了一批特殊功能及時提醒有關人員履責。如對圖紙審查過程中發現的違反“技術強條內容, 系統將在施工管理過程中自動提示,大大提高了質量巡查的針對性。再如工程配套費收取, 系統通過與規劃、施工、竣工等各個環節掛鉤和口動對比,使收費的
7、折扣率、政策性減免等 一目了然。系統還能夠對企業一個時期的中標情況進行梳理,為紀檢及相關部門提供工作線 索。三是強化公開、公平、公正,加強現場執法監督。通過技術性、程序性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工程建設監督人員的監督,明確執法責任,規 范執法行為,有效管理自由裁量權,真正做到公正執法,徹底消除因監管不力而產生的管理 真空。在系統中,所有的重耍節點都設置了辦理、審核、批準等環節,從制度上保證了相互 監替、相互印證,形成了多維的動態透明監替機制。在大集中模式下,相關數據集中于中心 服務器,且數據具有不可逆性,有效避免了人情執法、事后作假等現象。實行監督事項明細 和清單制,克服了漏項、漏檢行為的發生,避免
8、“選擇性”執法。三、基于互聯網打通管理壁壘實現行業信息共享信息孤島、部門信息流通不通暢,是以往行業統一管理的嚴重壁壘。本系統依托互聯網, 建立了開放的網絡壞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業信息共享的兩大基礎:一是,行業基礎數據庫:住建委所屈部門、站辦的業務管理系統均運行于此基礎數據庫 之上,使打破部門壁壘的信息共享成為可能。系統建立了包插“企業資質、人員資格、工程項冃、誠信四方面內容的基礎數據庫,建 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各項業務都基于此基礎信息開展,業務數據口動匯總于中心數據庫,各部 門信息自然共亨。二是,行業通用的執法與誠信管理系統:以技術手段保證“記分標準化、扣分無情化、 評分公開化”的誠信管理系統,
9、統一了行業執法,執法結果體現在誠信分上,這一過程,將 誠信系統提升為行業監管的重要抓手,也使行業監管的行為有了一個統一的量化考核指標。 未來,誠信系統橫向將與市級誠信平臺,縱向與部、省行業主管部門的誠信聯網,形成更高、 更寬層級上的信息共享,使行業誠信系統形成更強的威懾力。四、各方聯動讓數據在行業監管中發揮主體作用在統一的數據中心下,發揮數據優勢,基于行業監管海量數據庫,建立了事前、事中、 事后稽核與監管體系,讓數據在監管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宜昌建委中心數據庫的數據超過了 2T(不包括視頻數據)。這其中有來自 工程建設一線的傳感器原始數據、業務操作的各種原始記錄、業務辦理記錄、參建
10、各方的檔 案記錄、各個監管環節的管理記錄,如此海量數據,直接為優化管理、創新管理與業務模式 打下堅實基礎。當前的數據處理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 將本系統眾多采集端的數據集中導入到分布式存儲集群,在導入基礎上做清洗和預處 理、驗證工作,為后期的分析、稽核做準備。在近年的行業管理中,多次以技術手段從本系 統的海量數據分析中,找到違法證據,對整個行業形成了極大震動,讓參建方在做一些手腳 時,變得相當謹慎并大大增加造假成本和曝光幾率。2. 利用分布式計算集群,對存儲于其內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分類匯總。如,系統利用 混凝土檢測數據,按規定的統計分析模式,對相應的數據進行綜合評定(一般采集的數據樣 本在10萬組以上)。3. 建立了統一的“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用數據調動各部門的聯動監管。“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是行業監管系統的預警、指揮、調度中心。中心通過對數據的 篩選、分析,明確重點監管對象,強化監管目的性,直接為監管服務。基于數據的行業監管 新模式將為破解行業監管管理困境帶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