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藝術.到意大利去旅游,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建筑,但對歐洲影響較大的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它是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筑形式,15世紀初產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后流傳到歐洲其他地區。這種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體的和諧、穩定,力求對稱,并將設計與美感效果建立在數學和透視學的基礎之上。如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結構;窗戶和門為方形或半圓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間不再用裝飾性圖案和鑲邊塞滿,而是讓它空著。它給人以樸實大方、簡潔和諧的感覺。而哥特式風格于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但這種風格主要涉及意大利北部地區(如米蘭大教堂),而對中、南部則影響不大。
2、文藝復興之前,哥特式建筑在歐洲許多地區占統治地位,主要表現為修建的教堂是尖拱頂、尖拱門、外墻有許多垂直的線條和尖拱券、鑲嵌著彩色玻璃的花窗,造成一種“仰望天國”的神秘感。最早使用“哥特式”這個詞的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它有“野蠻的”的含義,是對無規則的建筑的“譴責”。認為“哥特式”建筑是神權統治的象征,在結構上缺乏穩定感。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富裕的人們開始尋求人們的“天堂”。人們希望有一種更適合人們居住、體現為人服務的建筑。這樣,簡潔和諧的文藝復興風格逐漸壓倒了裝飾繁鎖的哥特式風格。崇古和創新引起這場建筑上革命的帶頭人是布魯內萊斯基。他善于吸收古羅馬、拜占廷、哥特式建筑
3、的優點,結合佛羅倫薩當地的具體情況,通過對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和育嬰堂等建筑的建造,第一個創造了文藝復興的建筑新風格。古羅馬的露天劇場、引水渠、萬神廟、斗獸場、凱旋門、圖拉真圓柱等,這些殘存的古跡引起人們的思考和模仿。布魯內萊斯基前往羅馬進行了仔細的考察,如學習如何區別簡樸的多立克柱式、秀麗的愛奧尼亞柱式和華麗的科林斯柱式,并參照萬神廟圓頂的結構,解決了當時修建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圓頂的技術難題。這個圓頂離地面有115米,內徑達42米,具有優美的曲線。八根大肋拱的白色肋線,配合紅色的圓頂殼面和藍天白云,給人以莊重、和諧的感覺。這個圓頂建成之后,引起極大的轟動。后來人們把這個教堂的建成作為文藝復興建筑
4、開始的標志。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建筑還有圣洛倫佐教堂和帕齊小教堂等。繼布魯內萊斯基之后,意大利又出了許多杰出的建筑家,如修建“盧切萊依宮”的阿爾伯蒂、修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布拉曼特、設計羅馬“法爾涅塞宮”的米開朗基羅和小桑加羅、設計“馬達馬宮”的拉斐爾、設計維琴察的“圓廳別墅”的帕拉迪奧、設計威尼斯“圣馬可圖書館”的桑索維諾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在崇尚古典的道路上比其他藝術走得更遠一些,如柱式體系的廣泛應用和恢復古代藝術的圖案(裸體小孩像、帶羅馬皇帝側面像的圓形浮雕、花葉、瓶罐以及古代的武器和戰車圖案等)、結構(如圓拱)。阿韋利諾曾說:“誰在建筑中沿用古代的風格,就正如文學家們力圖重現西塞羅
5、和維吉爾的古典風格一樣。”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在繼承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如透視法和嚴格比例關系的運用。布魯內萊斯基本人就是透視法的發明者。這種方法不僅改變著傳統的繪畫、浮雕模式,對建筑也帶來深刻的影響。那時,關于建筑問題的爭論非常激烈。據說,佛羅倫薩修建圣瑪麗亞大教堂時,全市許多市民都參與正面圖的設計。因為這個建筑物的形式關系到所有人。那是一個思考、討論和理論上形成的時期,例如有人發表論神圣的比例的文章,強調所有技術工程必須遵循數學結構的重要性。建筑師為了在投標中獲勝,他必須向他的廣大公眾闡述他的“科學”方案,和說明人們能從他的方案中受益。人文主義思潮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能閃
6、爍著智慧的光輝,與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分不開。1414年,人文主義者波焦在瑞士的一座修道院中發現了古羅馬建筑家維特魯維奧的著作論建筑手稿。維特魯維奧認為,建筑是一門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精密科學,并介紹了有關修建神廟、劇場以及其它建筑物的技術。但人們在學習古籍中遇到很大困難,阿爾貝蒂據此并結合他的研究寫了建筑十書,對后世影響甚大。阿爾伯蒂認為,建筑所追求的美并非神秘之物質,它可以通過計算各種比例關系求得,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諧。1468年蒙費爾特羅的君主多維科說,建筑學“是為我們贊賞與珍視的最確定和偉大的科學知識”,因為它以算術與幾何學為基礎。建筑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表現。帶古代裝飾風格的建筑,它的基
7、礎仍然是表明理智和智慧的進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師”這個詞幾乎是個象征意義的詞匯,它并不局限于指一種職業,而可以泛指以某種方式能遵守數學的程序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建筑師是用數學武裝起來的科學藝術家,是為了征服自然的高水平的“藝人”。賈諾佐馬內蒂在他的著作論人的尊嚴和卓越中說,人的偉大表現在他有建設的能力,人們贊揚建筑師的工作,因為他們表現了人類精神的崇高,通過理智的完美實踐,人變成了“塵世間的上帝”。人們在恭維一位君主或統治者時也常常稱他為“建筑者”。建筑師作為人們模仿的范例,其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他可以平等地同君主商談,如何建設城市。當時人們認為,對建筑師的尊敬不僅涉及建筑問題,還表示提倡科學。人文主義者認為,藝術首先贊美的是人的偉大,而不是神的萬能。建筑的首要功能是為人的世俗生活服務,特別是為城市公民生活服務。建筑的最大榮耀在于為城市提供實用之需與現實之美,因此商業利益、軍事防衛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務的主要內容。公共建筑方面,如收容棄嬰的佛羅倫薩育嬰堂就主要服務于市民,并為人們提供舒服的庇蔭處,他們可在柱廊內交談、聚會,甚至從事商業活動。在陵墓建筑方面,在中世紀由于人們最關心死者的靈魂能否得救,因此在墳墓建造中多表現 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對上帝的虔誠。而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則大大減少了宗教因素,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