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用互聯網+構建建筑行業監管新模式堅持服務與監管并重,全面加強工程建設行業管理,是各地建設行業管理部門追求的目標,但建設工程本身所具有的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以及建筑市場進一步放開和主體的多元化,使傳統監管模式下的各種弊端逐步顯現。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工程質量兩年治理行動計劃,將行業監管困境放大,這一難度集中體現在:一是工程量成倍翻番增長,質量、安全及市場監管力量卻無法同步加強,表現出人少事多、超負荷運轉的特點;二是雖然不斷加大建筑市場及建設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力度,但由于社會誠信和行業誠信度普遍不高,導致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監管工作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應對的局面;三是不斷加強執法監督和現
2、場監督,但由于手段落后、機制乏力,以致文明執法和廉政建設的空間仍然較大;四是行業監管需要的大數據共享與分析,與現實條塊分割、信息嚴重不對稱存在較大差距。為化解這四大矛盾,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展“建筑業改革發展試點”的湖北省,宜昌住建委率先基于“共享、透明、聯動、服務”的原則,以“互聯網+建筑業”的思路,研發了“建設行業綜合監管信息化系統”,用數據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行業監管模式。一、建設行業綜合監管系統概述“建設行業綜合監管信息化系統”是一個覆蓋住建委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系統,系統有五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企業資質管理業務線:機構、人員、工程項目企業資質管理業務線通過與省建設廳數據中心同步數據、本地信
3、息錄入等功能,為區域內的工程參建各方建立行業基礎信息庫;通過包括二代身份證、指紋、人像自動比對、RFID芯片、物聯網等各種技術手段保證基礎數據庫的準確;通過審圖、招投標、施工許可證等環節的管理,建立單項工程、標段工程、施工許可工程等工程項目名稱的樹形結構,明確管理對象的唯一性,為整個行業管理及管理信息共享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部分工程項目管理業務線;工民建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從一張圖紙變成實體建筑,到竣工驗收交付使用的過程中,要經歷至少13個環節。本系統以這13個環節為管理對象,以項目實體建設為主線,打破監管過程中的條塊分割,實現信息共享、統一管理的目標。第三部分規范行業行政許可與審批在規范管
4、理、優化流程的基礎上,系統通過流程引擎、規則引擎,對建設行業管理中涉及的行政許可進行精確管理,實現規范執行各項行政審批的目標。第四部分誠信管理系統本系統建立了包括不良行為管理、行政處罰管理、信用評分與信用體系建設在內的信用管理系統,通過技術手段確保記分標準化、扣分無情化和評分公開化的執行。第五部分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在行業數據集中的基礎上,建立智能化的行業監管中心,成為整個行業監管的中樞,為數字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二、以實體監管為核心夯實行業監管基礎本系統依據“業務+監管”的模式進行設計,將業務與管理有機結合,使通過軟件規范每一個工作崗位業務操作、落實管理責任的新型行業監管模式成為可能。一
5、、用軟件規范行業管理的每一個細節,讓實體監管與行為監管落到實處。“建設行業綜合監管系統”不是一個單純的管理系統,它把建設行業主管部門的具體業務部門都納入了統一管理,業務系統與監管系統一體化,落實真正意義上的實時監管。住建委主動優化管理流程,通過業務數據電子化、信息實時傳遞、共享資料,將業務辦理的每一個環節在軟件系統中固化下來,最終實現壓縮管理層級,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行政效率的管理目標。二、規范日常工作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打破層層匯報的多級管理,實現監管層與一線管理者直接信息溝通的扁平化監管。一是突出“認證”和“留痕”,加強施工現場人員管理。工程管理人員是否到崗履職是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
6、因素之一。為了督促提高項目經理、監理等重要人員在一線的出勤率,所有施工現場都可實施指紋簽到等方式予以認證。一線管理者通過手持式數據終端,將信息實時上傳中心服務器,形成工程管理一線到監管者的信息快速通道。二是優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加強重要環節管理。工程建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針對事關工程質量、安全的重點環節,設置了一批特殊功能及時提醒有關人員履責。如對圖紙審查過程中發現的違反“技術強條”內容,系統將在施工管理過程中自動提示,大大提高了質量巡查的針對性。再如工程配套費收取,系統通過與規劃、施工、竣工等各個環節掛鉤和自動對比,使收費的折扣率、政策性減免等一目了然。系統還能夠對企業一個時期的中
7、標情況進行梳理,為紀檢及相關部門提供工作線索。三是強化公開、公平、公正,加強現場執法監督。通過技術性、程序性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工程建設監督人員的監督,明確執法責任,規范執法行為,有效管理自由裁量權,真正做到公正執法,徹底消除因監管不力而產生的管理真空。在系統中,所有的重要節點都設置了辦理、審核、批準等環節,從制度上保證了相互監督、相互印證,形成了多維的動態透明監督機制。在大集中模式下,相關數據集中于中心服務器,且數據具有不可逆性,有效避免了人情執法、事后作假等現象。實行監督事項明細和清單制,克服了漏項、漏檢行為的發生,避免“選擇性”執法。三、基于互聯網打通管理壁壘實現行業信息共享信息孤島、部門
8、信息流通不通暢,是以往行業統一管理的嚴重壁壘。本系統依托互聯網,建立了開放的網絡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業信息共享的兩大基礎:一是,行業基礎數據庫:住建委所屬部門、站辦的業務管理系統均運行于此基礎數據庫之上,使打破部門壁壘的信息共享成為可能。系統建立了包括“企業資質、人員資格、工程項目、誠信”四方面內容的基礎數據庫,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各項業務都基于此基礎信息開展,業務數據自動匯總于中心數據庫,各部門信息自然共享。二是,行業通用的執法與誠信管理系統:以技術手段保證“記分標準化、扣分無情化、評分公開化”的誠信管理系統,統一了行業執法,執法結果體現在誠信分上,這一過程,將誠信系統提升為行業監管的重要
9、抓手,也使行業監管的行為有了一個統一的量化考核指標。未來,誠信系統橫向將與市級誠信平臺,縱向與部、省行業主管部門的誠信聯網,形成更高、更寬層級上的信息共享,使行業誠信系統形成更強的威懾力。四、各方聯動讓數據在行業監管中發揮主體作用在統一的數據中心下,發揮數據優勢,基于行業監管海量數據庫,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稽核與監管體系,讓數據在監管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宜昌建委中心數據庫的數據超過了2T(不包括視頻數據)。這其中有來自工程建設一線的傳感器原始數據、業務操作的各種原始記錄、業務辦理記錄、參建各方的檔案記錄、各個監管環節的管理記錄,如此海量數據,直接為優化管理、創新管理與業務模式打下
10、堅實基礎。當前的數據處理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將本系統眾多采集端的數據集中導入到分布式存儲集群,在導入基礎上做清洗和預處理、驗證工作,為后期的分析、稽核做準備。在近年的行業管理中,多次以技術手段從本系統的海量數據分析中,找到違法證據,對整個行業形成了極大震動,讓參建方在做一些手腳時,變得相當謹慎并大大增加造假成本和曝光幾率。2.利用分布式計算集群,對存儲于其內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分類匯總。如,系統利用混凝土檢測數據,按規定的統計分析模式,對相應的數據進行綜合評定(一般采集的數據樣本在10萬組以上)。3.建立了統一的“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用數據調動各部門的聯動監管。“建筑市場監管指揮中心”是行業監管系統的預警、指揮、調度中心。中心通過對數據的篩選、分析,明確重點監管對象,強化監管目的性,直接為監管服務。基于數據的行業監管新模式將為破解行業監管管理困境帶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