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園林是為大眾服務鄉村景觀是生活在鄉村地區的人們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種土地、生存繁衍而形成的。在土地上所遺留的肌理與歷史,事實上也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相互適應而產生的“自然的”結果,是土地特有的特征。這種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土地的文化價值、標準和態度的發展演變,凝聚著豐厚的人文精神,是記憶的集中體現。在設計中,注重反映鄉村景觀所體現的場所歷史、延續場所文脈,成為構建新景觀、體現場所獨特性的一種方式。慕尼黑風景公園的設計反映了設計師在設計中從場地在成為機場之前的農田肌理中得到的設計啟發。 年,法國風景園林師 和他的巴黎北緯事務所,贏得了風景公園的國際競標。設計師從場地在成為
2、機場之前的農田肌理中得到啟發,在設計中通過成角度的、直線型的設計恢復了場地在成為機場之前的東北西南走向的農田肌理,與周邊的農田場地取得了很好的呼應。 保存農業體驗 現代園林是為大眾服務的,除了休閑、游憩的功能之外,也兼具教育的功能;特別是對于城市中的兒童來說,對農業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內容。鄉村景觀是人們感受鄉村氣息的重要載體,也提供著農業體驗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開發商大力推進擴張式的發展,導致鄉土景觀特色迅速消失,美國農地機構 估計每年約有 的農地正在消失,所替代的發展景象是草皮、栽植的樹、帶有前廊和馬廄的復古主義住宅,形成了一種被認為是鄉村生活的錯誤景象。盡管新的郊區
3、房主認為他們位于鄉村的邊緣,但是他們與城市的人一樣,被剝奪了體驗農業景觀和食物生產之間關系的權利。 農場公園的設計師就抱有這種思想。設計師在設計中充分尊重了伊利諾伊本土的鄉村農業景觀,保護了歷史農場的特征,使之成為一個少見的牧場公園有著芬芳植物和飛舞昆蟲的綠色土地。同時,修復了混凝土糧倉和谷倉并提供歷史展品和有關農業展品的陳列,讓人憶起過去的農場;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些教育方面的課程,邀請學生了解牧場棲息地。在設計師看來,為了下一代,不應把農場像博物館一樣保存起來,而應讓它們充滿生機,幫助孩子們進行農業體驗圖。 古典美學觀念 謝赫六法: 按照重要性的次序包括氣韻生動 骨法用筆 應物象形 隨類賦
4、彩 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其中的骨法用筆是中國畫所特有的線條藝術 中國畫中對空間的定義和物體的摹寫并不是建立在透視法和西方的光影概念上 它依靠輪廓線的特殊品質“散點透視”和黑白色調間的復雜關系來達到這一目的。 留白、三維空間和運動: 中國的時空概念是二維的 再加上畫筆的運動 筆觸的變化和運動反映了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第三維度 留白即表達了時空的運動和空間的想象和延伸。在山水畫中 空間的深度 廣度和無限的意象等環境特征以及悲涼 絕望 寧靜 隱逸等感受性通常都是以“空”的方式來表達的。 意境與情感: 在繪畫的感性范疇中 情感是關鍵因素。它體現了個人命運與自然現象的一致性 即道德觀念 注重情感的表達而非
5、形式上的寫實。山水畫的主要藝術哲學立場是建立在有著深遠影響的神秘的道家哲學基礎上的 一切存在的邏輯結構是“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在山水畫古典美學觀中融入的道家美學觀念 合適、含蓄、豐富的意境情感的歸宿 道家哲學中的“形神合一”在園林景觀中體現于將自然元素如云霧 光線 山峰等的結構肌理 微妙特性和相互依存關系去展示風景并溝通人的心靈 抒發內心的情感 由此派生了諸多外延的設計觀念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 “以少勝多”。 “空”的認識 “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淵兮 似萬物之宗。” 這里的“空”在園林景觀中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借景” 運用空間視覺的透視及自然元素如鳥語花香落泉的暗示
6、使的園林空間獲得無限延伸。二是指造園元素的構成留白 產生虛空間 引發想象力的“空” 最后產生心靈意境的“空靈” 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即老子哲學中倡導的“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藝術與設計似乎總是如影隨形,藝術在先,起引領作用,很多的設計師同時也兼具了藝術家的角色。如著名的巴西景觀設計師布雷馬克斯他同時也是位優秀的畫家,他的作品受到了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通常是用藝術的手法來設計景觀,給人以新穎和震撼的感覺。此外的場所精神、大地藝術等更為超越的現代藝術思潮如一股激情的洪流和現代的景觀設計匯聚和碰撞,有力地推動了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無論人們的感受如何,新的景觀作品依然會在歷史中
7、沉淀出精華的部分。為后人所用。 一、場所精神與文脈主義 場所精神是指尊重場所的特征,目的在于延續和增強場所的生命與活力,而不僅僅是保留現狀。城市的文脈,指的是與城市的內在本質相關聯的,一切決定城市的產生、發展及城市形態的顯性或隱性的東西。顯性形態包括人、建筑、景觀以及環境中的各種要素,其中最能代表城市文脈的就是建筑與景觀了;隱性形態指的則是那些對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潛在的深刻影響的因素,比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習俗、心理行為等。如果應用在景觀設計中,一個好的設計必須有一個詳盡的場所調查作為前提和依據,而且還要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信息。因為只有認識了一個場所,才能談得上在場地的現實中尋找改造場所的道路。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的“通往上帝之城的階梯不是由信仰鑄成,而是實踐和經驗的鋪墊。”這里以廣州歧江公園的景觀為例來解釋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尊重場所精神和城市的文脈特征。以下是對歧江公園的場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