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形式風格與環境特點李蘭蘭作者簡介:李蘭蘭(1988),女,湖北荊門人,襄樊學院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摘要:襄樊市區有不少重要的牌坊建筑,如隆中風景區牌坊、襄陽城北街牌坊等等。這些牌坊建筑各有其形式風格,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和地域文化內涵。作為城市環境的組成部分,這些牌坊既有重要的城市環境美學價值,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有的與周邊環境不協調,有的沒有準確表達地域審美文化特點。為充分發揮牌坊建筑對整個城市環境的作用,不僅需要對牌坊建筑環境存在的具體問題予以改善,而且需要從彰顯地域文化的高度塑造牌坊形象,讓它成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關鍵詞:牌坊;建筑風格;地
2、域文化;城市環境美學襄樊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名城當然少不了標志性的建筑物、環境節點。著名環境美學家陳望衡強調,城市的標志性景觀構成城市的節點,是充分體現山水城市意境的重要內容。1在襄樊市區,牌坊也可以稱作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節點。因為牌坊建筑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承載與傳承方式,既能見證傳統文化的變遷,也能以藝術方式構成社會意識形態的精神寄托,當然,牌坊本身也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審美形式。2所以,牌坊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景觀內容,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景觀藝術效果到底如何?它作為城市節點的環境價值多大?這要求我們弄清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形式特點與環境特點。一、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形式風格襄
3、樊市區重要的牌坊建筑主要有:隆中景區大門的功德牌坊1座,隆中文化廣場上的標志牌坊1座,襄陽城內北街標志牌坊2座,襄陽城內襄樊五中舊校址科第牌坊1座,樊城米公祠功名牌坊1座。隆中景區大門內的功德牌坊是石制牌坊,建于清代光緒十九年(1893),用于旌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是隆中景區的標志性建筑與景觀之一。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全用青石壘成,為四柱三間、柱不出頭式結構。牌坊最高點是明樓正脊,是古代帝王陵寢正前建筑樣式的仿用。整個牌坊體型高大,造型古樸典雅。檐頂翹角夸張,頂脊飾有龍頭鴟吻吞脊,龍頭上飾有麒麟。檐下鏤雕檐版和斗拱,柱根有十個抱鼓分別夾抱四柱。額枋和兩側立柱上雕飾著反
4、映諸葛亮生平事跡的耕、讀、漁、樵八寶圖案和花卉等紋飾,其中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線雕、浮雕、縷雕技術有機融合。中間正面門額上刻有“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贊揚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輔佐兩朝的赤膽忠心。兩側開間門洞略低于中門,門額上刻著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明諸葛亮雖隱居隆中,恬淡生活,卻胸懷大志。牌坊背面上方刻有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言,意思是稱贊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偉大的人物。牌坊北面石柱上刻有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用來贊揚諸
5、葛亮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所有文字雕刻無不端正、雋永。隆中文化廣場牌坊是襄樊市人民政府著力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品牌的產物,是通往隆中風景區的標志牌坊。牌坊結構是六柱五間九樓式,牌坊的基座是十四個雕刻精致的石獅子,獅子的形態都是滿頭卷發,威武雄壯,盡顯尊貴和威嚴品質。石獅底座上的浮雕也十分講究。整個牌坊布滿雕刻裝飾,有浮雕、圓雕,題材內容較多,尤其是龍鳳圖案、三國人物故事最為顯著,如家喻戶曉的三顧茅廬、隆中對故事,門額上刻有“臥龍處”三個大字,充分展示了這座牌坊的三國文化主調,可以看作是襄樊地域文化牌坊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襄陽城內北街的兩座牌坊屬于裝飾性的標志牌坊,是20世紀90年代改造北街時的產物
6、。作為標志坊,它們標明了襄樊這座城市源自先秦楚國、擔當歷代襄陽(荊州)治所的重要信息,展示了襄樊歷史文化的深厚古韻。作為裝飾坊,北街牌坊樹立于北街干道,三間門洞形成自然的人行通道,將街道的功能需要與裝飾需求結合在一起,襯托了北街形態結構的獨特和壯觀。北街的兩座牌坊形體結構基本相似,都采用四柱三間三樓柱沖天結構。每個柱頭都安坐一頭沖天石獅,相對而立。柱基有雙層石鼓夾抱,石鼓上浮雕著祥云、花卉圖案。兩柱之間安置一座石樓,石樓頂脊兩端有龍頭鴟吻(飾魚尾),與整個北街建筑普遍裝飾龍頭鴟吻的風格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再與柱基驅邪避災的石鼓結合,有祈求風調雨順、保土安民、天人和諧的精神內涵。襄樊五中舊校址上的
7、科第牌坊充分體現了這座城市自古重視教育、功名的傳統。襄樊五中的前身是清末創建的襄陽府中學堂,牌坊在1992年襄樊五中百年校慶時修繕。這座牌坊是四柱三間柱沖天式結構。與北街牌坊相比,類似之處在于,其柱基有雙層石鼓夾抱,柱頂安坐威嚴、肅穆的石獅;差別則體現在,其坐立石獅不是相對而立,而是向外雄視,龍頭鴟吻更加接近傳統龍形圖像效果,更顯龍的猙獰神威而不是神秘怪誕。這種造型特點符合古代為天子篩選人才的教育理念,與北街牌坊形式風格自然有著明顯差異。米公祠大門牌坊是為紀念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而建立的功名牌坊,元代始建,清代康雍年間重建。光緒元年(1875年)予以修繕,并由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為牌坊親題“米公祠
8、”門額。這座牌坊設立在石級之上,面向漢江,也是米公祠的大門。牌坊結構形式是四柱三間七樓,上有石刻山水圖,高一米多,長三米多,左右各一幅,能夠體現云山煙雨、樹木簡略的米氏山水畫風。門楣上刻有裝飾性的幾何圖案、龍頭形象,兩相對稱布局。牌坊上的仿木式樓閣,均有彎曲上翹的飛檐,跳越龍門的鯉魚咬住檐端。樓脊略低于檐端魚尾,樓脊外端飾有龍頭鴟吻。龍頭上飾有麒麟,類似于隆中文化廣場牌坊的鴟吻裝飾,也是襄樊市區古風建筑普遍可見的形制特點,但與前邊所講襄陽城內的各種牌坊鴟吻存在明顯區別。二、襄樊市區牌坊建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文化遺跡標示它的個性、價值和榮光,并自然而然地構成城市的景觀內涵,成
9、為城市的環境節點。優秀的牌坊建筑不僅可以有效體現城市的文化價值,而且會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景觀內容,成為展示城市意境不可缺少的環境節點。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環境節點性質可以從牌坊的內部環境關系、外部環境關系來分析。牌坊的內部環境關系指牌坊建筑形式特點與牌坊的文化內涵之間的相互關系。它類似于傳統藝術品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只不過,由于牌坊是空間環境的建筑構成,其形式與內容可以直接看成是一種環境關系。牌坊的形式風格與文化內涵是否吻合,就成了衡量牌坊建筑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當然也是說明牌坊是不是城市環境中良好景觀因素的重要依據。如襄樊五中舊校址的大門牌坊采用古代教育機構牌坊建筑中最常見的四柱三間結
10、構,與北京東城區國子監琉璃牌坊、山東孔廟牌坊在基本結構上相同。牌坊裝飾雕刻主要使用龍、獅圖像,也是這類牌坊建筑的基本特點。這說明襄樊五中舊校址牌坊在形式與內涵上是統一的。隆中景區牌坊、隆中文化廣場牌坊,因其形式與裝飾都用于突出表現三國人物故事、旨在旌表諸葛亮的精神風范,其形式與內涵也是統一的。至于北街牌坊,其內涵是要展示楚漢文化在襄樊地區的傳承面貌,見證襄陽城的悠久歷史。但是,牌坊的形式風格并沒有充分體現楚漢文化特色。北街牌坊的裝飾雕刻使用龍獅圖像,這并不是楚國最核心的崇鳳文化內容。而漢代秉承楚文化時期的浪漫自由精神,在藝術上追求“蕩滌放情”3的精神,這從長沙出土的西漢帛畫中可以明確看出,也可
11、以從襄樊南漳出土漢代畫像磚4中的山水圖像描畫中看出。南漳出土的漢代磚畫雖然面積不大,卻刻畫了相當豐富而完備的日常生活內容和山水景象,有自由、開放、雄闊的精神情懷。但這種楚漢文化的精神氣質并未在北街牌坊中得到準確而直接的展示。因此,從環境設計與美學表現角度看,北街牌坊顯然不是有效的環境節點。牌坊的外部環境關系涉及牌坊與其周邊環境空間、整個城市文化之間的環境呼應關系。這種外部環境呼應關系肯定涉及人對環境的具體審美方式。加拿大的艾倫卡爾松在環境與美學這本書中將環境審美區分成對象模式、景觀模式、自然模式、參與模式、喚醒模式等等。而美國的阿諾德伯林特反對傳統的審美無利害性觀點(至少它對建筑欣賞沒有好處)
12、,強調環境審美的開放性、參與性,倡導“參與的美學”5,主張將“參與模式”推廣到藝術審美與自然環境欣賞。可以肯定,牌坊與周邊環境、城市文化的呼應關系,既體現牌坊向整個城市環境的美學介入,也體現市民和游客對包括牌坊在內的整個城市環境的審美參與。我們可以借助這種理論前提去分析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環境特點。隆中風景區牌坊作為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生平的記錄和見證,它承載著三國歷史文化與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它借助建筑藝術形式,形象地記載了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蜀政權鞠躬盡瘁的重要事件與崇高精神。這樣的牌坊可以喚醒人們對劉備與諸葛亮精神的內心感受、敬意,形成對三國歷史風云的許多懷想與
13、感慨。可見,這座牌坊與隆中景區、與襄樊城市歷史文化的確存在內在的呼應關系。這說明,它不僅在牌坊自身環境關系上有良好的體現,而且在牌坊與周邊環境、地域文化關系上也有良好體現。北街牌坊雖然在自身環境關系上存在瑕疵(牌坊本身未能有效體現楚漢文化精神),但在牌坊與北街仿古建筑群之間的環境呼應關系上卻有較好的表現。北街仿古建筑群普遍使用鴟吻裝飾,鴟吻中有的飾鳳,有的飾龍,有的飾麒麟,也有的飾龍與麒麟的結合體。古代漢水流域居民普遍崇鳳拜龍,鳳是楚人的圖騰,龍是北方圖騰傳播到南方后被楚人接受的。龍鳳結合的圖像創造大量出現在楚國青銅、帛畫藝術中,就證明了這一點。麒麟則是龍的變種,是襄樊市區及其所轄保康、谷城、
14、宜城等地建筑物普遍流行的裝飾圖像。北街仿古建筑群的造型裝飾的確反映了襄樊地域文化特點。而北街牌坊裝飾有龍與麒麟鴟吻,并刻有“楚北津戍”、“荊州古治”等文字內容,使得它在大的環境關系上既能融入北街仿古建筑群,也對整個環境起到了化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是北街牌坊能夠引起中外游客欣賞與認同的重要原因。隆中文化廣場牌坊位于隆中景區入口,在廣德寺以東200米處。這里有開闊的三國文化廣場,與充滿三國故事浮雕的牌坊一起,直觀而鮮明地體現三國文化內涵。它是迄今襄樊市區規模最大的石質牌坊,是六柱五間九樓式牌坊。但是,由于周邊缺少相應的建筑或景觀配合,隆中文化廣場牌坊顯得有點孤立,沒有充分體現出用于激發隆中景區旅游文
15、化價值的應有功能與特點。這是單體景觀殘碎性的典型體現。“殘碎的景觀對于城市環境的美學研究與實踐開發很有意義。但是,如果不能最終具體地建設成具有審美文化價值的現實景觀環境,其景觀環境意義就是殘缺的、破碎的,無法保障城市環境建設與發展水平。”6什么是具有審美文化價值的現實景觀環境?當然是指景觀對象要與周圍環境構成有機的聯系,包括物質環境與文化環境層面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它才成為城市環境節點,與整個城市環境、景觀體系存在空間與文化內涵上的邏輯聯系,而不是單純的獨立景觀對象。至于襄樊五中舊校址的牌坊,重建于1992年。它考慮自身與校園內的狀元橋及古殿之間的協調,但并沒有處理好更加顯眼、直接的外部環境
16、關系,也就是牌坊與周邊居民樓、圍墻之間的環境結構、色彩上的搭配缺乏應有的和諧感。在整個街區或社區環境中,這座牌坊顯得突兀、而不是融合,導致喪失了牌坊應有的精神氣質。三、改善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環境的基本原則如何用現代建筑材料與結構形式去塑造城市牌坊,以便體現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并呈現和諧的城市環境狀態?這是分析襄樊市區牌坊建筑形式特點與環境特點需要注意的內容。首先,必須對現有城區牌坊建筑環境存在的實際問題予以改善。以隆中文化廣場牌坊為例,它與隆中景區內的牌坊雖然存在更大空間上的景觀與環境呼應關系,但這種呼應在地理方位與承接上出現了斷裂、破碎,降低了隆中文化廣場牌坊的環境美學價值與城市文化旅游資源價
17、值。改進的方法有多種選擇。比如,可以在現有的學院路和正在興建的景觀公路上興建一些三國文化主題的景觀雕像,讓二者在空間與景觀環境上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它的環境節點作用,也使已有的投資獲得更好的收益與回報。也可以在功能設施與環境構成上加以拓展、完善,盡快改善廣德寺周邊景觀環境、隆中文化廣場環境、道路環境。還可以擴展隆中文化廣場的旅游休閑與集散功能,以便創造條件來打造隆中文化廣場至隆中景區之間道路沿線的山水人文景觀地帶,實現以隆中文化廣場為基礎拓寬整個隆中景區文化旅游內涵與深度的人文景觀環境建設目的。同樣的道理,襄樊五中舊校址門前的牌坊也急需改造,讓它與周圍環境在色彩上首先達到融合;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
18、,在結構形態上也要追求牌坊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其次,必須從地域文化高度重新認識和規劃城區牌坊建筑,讓它成為整個城市環境的良好文化窗口。牌坊既是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象征著古老的中華文明。而文化和環境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孤立的,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牌坊建筑,其審美文化的地域性與傳統性更強,越能表達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內涵。襄樊市的牌坊本身所表現的文化藝術性及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造型的優美,制作工藝的精巧,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牌坊建筑也是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內容。而文化藝術和經濟效益正是當今城市多元化建設與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目前最關鍵的是不僅要保護、完善襄樊
19、市的牌坊建筑文化,同時也要把它所肩負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價值宣傳出去,以此來體現襄樊市的價值。另外,要自覺地利用并發揮襄樊市區牌坊建筑的環境節點作用。就襄樊市區牌坊建筑來看,它的環境節點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有的具有環境區分作用。如米公祠就是以米公祠牌坊大門將整個米公祠景點與整條漢江沿岸現代化建筑區分開來,對今天襄樊的整個城市環境與經濟環境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好的案例。因為整個現代化的經濟環境決定了不可能讓漢江沿岸的環境完全與之一致。而牌坊不僅有旌表作用,還是構成建筑空間、加強公共建筑群體序列和軸線作用的處理手段,具有特殊的景觀環境審美效益。也有的具有融合作用,如北街牌坊建筑,主要
20、通過它與周邊建筑物在色彩與形態上的類似性達到和諧的整體感,牌坊置于北街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會有一種很厚重的歷史文化感。根據這樣的道理,可以在襄樊市區有意識地增加若干牌坊布局,特別是從襄陽城通往隆中景區的主干道路上可以考慮增建地域文化色彩的標志牌坊,亦可以路標的形式出現,因為牌坊自身也有這一實質性功能。這樣既達到了整個襄陽文化的宣傳性,也達到了實用性的作用。這也是使從襄陽城通向隆中風景區的三國文化達到高度統一的紐帶。最終強化牌坊的環境節點功能與審美效益。參考文獻1 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79-380.2 張贏贏.襄樊牌坊建筑的地域審美文化特征D.襄樊學院,2008.
21、3 徐華.兩漢藝術精神嬗變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130.4 襄樊市文物考古所.襄樊考古十年C.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125-126.5 美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34.6 雷禮錫.隆中文化走廊與襄樊城市環境建設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1-3.Formal Style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fans PaifangLi Lanlan(School of Fine Arts,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 China
22、)Abstract: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Paifang arches in Xiangfan such as the Paifang in Longzhong scenic area and two Paifangs in Beijie-street of Xiangyang City etc. All these Paifangs have not only their own architectural formal style, but also their particular aesthetic values and meanings of regio
23、nal culture. They have important aesthetic value of city environment, but their questions can not be ignored: some are not harmonious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me can not perfectly express e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fan regional aesthetic culture. Wherefore we must not only practically improve the Paifang environment, but also exhibit Paifang artistic image to give prominence to Xiangfan regional culture,and let Paifang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displaying city cultural image.Key words: Paifang; architectural style; regional culture; cit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