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中圖分類號:TU-098.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現代主義反映了這個時代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極其復雜、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極為深刻的哲學思考。它在對待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系上體現了一種失去平衡的扭曲的關系。現代主義美術比起以寫實和模仿為基礎的傳統美術來,具有象征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含有學院派特征的寫實主義傳統,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現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寫照。因此它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歷史的和審美的價值。 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它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建筑
2、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筑。要創造好的形式便要依靠有審美感受力的設計師。對于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從格羅皮烏斯到密斯,再到后來的解構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在他們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筑”是要強調建筑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筑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筑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筑美學,創造建筑新風格。那么,中國是否有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一
3、次大戰之后,以格羅皮烏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實踐為標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國的建筑活動為另一標志,在德國、法國、荷蘭乃至俄國,先鋒派們的建筑設計實驗導致各種現代建筑成果層出不窮,1925年前后,現代建筑運動已達到蓬勃發展的勢頭,并經此席卷整個歐洲,同時逐漸影響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1930年前后的中國建筑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筑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筑文化及思想
4、通過報刊雜志、建筑師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并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筑界與世界建筑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梁思成先生最初也堅信快速預制,生產,安裝的現代主義。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發展。然而受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影響,梁先生后來趨同于蘇聯模式,主張給建筑加大屋頂,保持中國建筑的輪廓,導致了一場所謂的復古主義和浪費的批判,后來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探索就戛然而止了。梁先生的探索也許未果,但卻從某種程度上啟發了中國的現代主義,更加關注“本土化”風格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等世界形勢的不斷
5、變化,“本土化”這一關鍵詞更加展示出它的重要性。然而“本土化”如何發展成為近年不斷爭議的話題。 在中國城市日益同質化和喪失其歷史性的趨勢下“本土設計”理念在城市的層面,用文字化的視角對建筑與城市,城市與環境的關系進行了探索。建筑大師崔愷,是中國當代建筑本土化的實踐者之一。他的近期作品“德勝尚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本土化“的發展趨勢。德勝尚城這組辦公建筑的設計理念是在延續原始基地肌理的同時還對城市周邊環境尤其是德勝門進行了很好的呼應.其理念主要包括:再現原址的舊城結構和肌理,營造開放的城市空間,喚起城市的記憶,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或許找到了一個好的初衷。然而就作品本身而言,精致的美景淋漓盡致的
6、體現出西方建筑的痕跡,只在細節處盡量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交融,顯得有些生硬,反而更加上市了文化氣質。半中半洋,難以理解。這難道就是建筑”本土化”看來中國現代主義建筑的“本土化正在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一個建筑是,應該更多的把自己的視角放在城市的立場上,放在對城市文化的追尋上進行設計,而不是僅僅做一個標志性建筑來表現自己。”這是以崔愷為代表的一種現代建筑觀念。這種觀念也許更加迎合了中國城市的規劃定則。對建筑有嚴格的限制,包括高度,形式等。然而這些定則是否合理?我們是如何對待城市建筑的?中國城市的最大問題是,總是覺得老的東西不毀掉就不會來新的。于是乎,拿北京城來說,順應城市化不斷發展,旅游業的需要
7、,或僅僅為了表現中國逐漸成長的綜合經濟實力,大量的胡同等建筑形式被拆除,或是重新粉刷,新的材料,形式和手法的介入,逐漸失去了文化本身的底蘊,掐斷了城市文脈,磨平了城市肌理。殊不知老的東西是你的母體,母體沒了用什么來承載新的東西呢?一個城市最大的財富就是它的故事,然而我們的故事卻在一步步被沖淡。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向其他國家學習。先看東京,東京是個非常現代化的國際化城市,但那里不僅有大廈,而且有旁邊的小街,小街里面的酒肆,小飯館,到了晚上燈火輝煌,所有人都到這里去聚集,城市空間非常豐富,有快速路,慢速路,還有小路,所有的銜接也設計得很好,人行非常安全,地下空間利用得很充分。大多數人認為東京是某種自
8、然增長的有機更新,并不受任何局限,那里是產權私有的,所以只要私人同意就可以蓋很高的房子,所以你會看到很高的建筑旁有很傳統的寺廟,神社。在北京則被禁止,因為風貌保護需要一個緩沖范圍。退一步講,紐約城也有較為嚴格的規劃限制,但是它遵循的是天際線理論,就是說只對人視線和地平線角度的限制。因此紐約城的高建筑前會形成廣場,使建筑沿街道后退,還是很劃算。這些城市是生活質量非常高的城市,是文化自信的城市,可以做世界上最大的辦公樓,廣場,也有保護的皇宮等古跡,現在看來,整個城市的發展完全現代化,也沒有因此失去特色。而說到文化,中國的5000年華夏文明,在這里卻沒有達到這一境界。是我們對文化的過于自信,或是”溺愛”?還是受到綜合國力影響下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我們對“本土化”,還沒有明確的認知。建筑界的主流完全是面向發展的,即使他們做的東西認為很有本民族風格,他們自己也不愿承認。這樣看來,我們確實還沒有達到這一境界。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當代中國正經歷著社會結構的根本變革和文化的巨大轉向,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發展,既繼承傳統又符合時代特色,實現本土化,再從本土化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還需要我們共同去尋找新的“邏輯起點”。相信將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做到。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