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優秀歷史建筑——怡和洋行大樓【圖文】(4頁).doc
-
資源ID:434200
資源大小:22.50KB
全文頁數: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注冊后免費下載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外灘優秀歷史建筑——怡和洋行大樓【圖文】(4頁).doc
1、外灘優秀歷史建築怡和洋行大樓【圖文】 上海怡和洋行大樓(英語: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位于外灘27號,曾是昔日上海灘最大的洋行英資怡和洋行在外灘所建的辦公大樓。其位于北京東路與中山東一路路口,南鄰揚子大樓,與格林郵船大樓隔北京東路相望。大樓建于1920年,由馬海洋行的英籍建筑師思金生設計,華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建成于1922年11月。 大樓原是一棟6層英國文藝復興式建筑,1983年加建兩層。1989年,怡和洋行大樓入選第一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現大樓1樓為勞力士旗艦店;2、3、8、9樓為羅斯福公館,其中2和8樓為餐廳,3樓為私人會所,9樓為酒吧;4樓為眾達律師事務所所
2、用。 怡和在1832年由查頓和孖地臣成立于廣州,曾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鴉片、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各類工廠,如紗廠、絲廠等,甚至還經營過軍火,號稱“洋行之王”。其旗下的吳淞鐵路公司還曾在1874年興建了中國第一條辦理營業的鐵路吳淞鐵路。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是第一批來滬經營的外商。1845年取得了今北京東路北(即外灘27號)的一塊土地。當時建起的是一幢3層樓房,為英國鄉村式,屋頂為雙坡式。主屋外設圍墻,每層都有陽臺,窗戶配有百葉窗。之后,大樓先后重建三次。并在1861年又重建起了一座3層東印度式的大樓。由于當時的買辦較為迷信,洋行在大樓
3、門前立了一座“天官”石像,作祈求賜福之意。 1920年,大樓再一次被重建,新大樓高6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馬海洋行的思金生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承建。鋼材進口自美國屈魯司康公司。冷熱水系統由上海水暖工程公司提供。1922年11月建成。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入租界,大樓被占據,交由日本三井洋行使用。抗戰結束后歸還給怡和洋行。然而此時的怡和的業務已大不如前,只得將大樓租給昌興輪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還有英國大使館一等商務參贊、財政參贊室及新聞處等使用。1955年,大樓收歸國有,作為市外貿局的辦公樓。1983年,加建了兩層,使得大樓的整體風格發生
4、了變化,且原頂樓的平臺也與改建后大相徑庭。現在,大樓內的機關單位已遷出,改為外灘27號營業。 怡和洋行大樓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30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風格采用英國文藝復興式,也有人認為是新古典康林特式。整個大樓平面為凹字形,西面凹進,然沿外灘面呈三段式。第一、二層為一段;三至五層為第二段;五層以上為第三段。一、二層門窗呈羅馬拱券形,墻面由大塊拉毛花崗石堆砌而成,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墻面的大樓之一。正面為兩扇包鋼大門,共8個月洞形高兩層的鋼窗分居兩側。二層窗口上方設有一石雕羊頭裝飾。三樓有石欄桿的陽臺,并從這里安有四根跨越3層的科林斯式柱。圓柱底部及頂部為四方形,且柱后窗口
5、四周都有雕飾。層頂檐口較寬,有一平臺,平臺前有欄桿,中間有石屏,正中上面還有圓頂,分為三段,圓頂上豎一旗桿,兩旁也有石屏加圓頂。這些石屏都有人物、動物、帆船等的圖案作裝飾。原頂層經1983年的改建后已變樣。大樓南北兩面立面上的窗口、陽臺、石柱及雕飾皆相同。 走進大門內,底層地板為大理石地板,樓上直廊為馬賽克地面。這些馬賽克地面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保留到了今天,而其中綠色的“磚”是用玉嵌成的。辦公室內的地板則采用了木條打蠟地板。主樓梯寬近4.9米,樓梯上還覆以銅質防滑面板。欄桿呈鑄鐵鍛造型,配有卷渦狀鍛件。在羅斯福公館入駐前,曾斥資8000萬進行內部裝修。 早期的怡和洋行第二代怡和洋行 第二代怡和洋行 還沒有加層的怡和洋行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