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建筑類上市公司現狀分析 通過對2009年我國建筑類上市公司經營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建筑類上市公司呈現超大規模、低利潤,上市建企尚未發揮龍頭作用,專業化建筑企業異軍突起等特點。目前,在滬深股市上市的建筑類企業共有50家。2009年,我國建筑類上市企業營業額為13651.5億元,其中建筑業營業為11645.3億元,占全國營業總收入的15.3%;從經營的領域來看,上市公司的經營領域涵蓋的房屋建筑工程,鐵路、道路、橋梁工程,水利水電,建筑裝修,鋼結構等。我國建筑類企業中的上市公司尚未發揮出龍頭作用建筑類企業的上市公司是我國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其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建筑產業政策導向和實
2、施結果。國有上市公司一般是由企業集團中部分或全部優良資產經分拆后組建股份有限公司,非國有上市公司常采用整體上市。經過企業改制和資產重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管理體系不斷改進,已經初步構建起了實施現代企業制度的體制架構。可以說,上市公司的良好發展,對我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可以發揮更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有效地化解資本市場存在的諸多風險,進而提升建筑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但由于我國建筑類上市企業多為國有企業或是國有企業經改制后轉變的,仍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上市以后有了很大改變,調整了管理機構,實行了總經理負責制、職工聘任制和技術經濟承包制等不同形式的
3、承包制,進行了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但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完善、責權不明、管理方式落后的弊病依然存在。我國建筑類上市公司規模很大,但產值利潤率較低截止至2008年底,我國從事建筑業企業多達71095個,實際從業人員約為3315萬人,平均企業員工近466.3人,建筑類上市企業更遠超過這一數值。而國際上,美國建筑企業約57.8萬人,平均從業人員為9人/公司;日本建筑企業約51萬個,從業人員僅為11人/公司,這與中國企業規模差之甚遠。傳統的管理工具和施工方法與快速發展的節奏不匹配。我國建筑企業整體施工能力不強,加上企業從業人員偏多等因素導致我國建筑業人均產值低下,2008年我國建筑
4、業產值利潤率為3.5%,建筑類上市企業的產值利潤率令為2.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行業平均值。建筑類上市企業自身的財務風險過高從經營者角度看,企業家最關心的是在充分利用借入資本給企業帶來好處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財務風險。如果企業舉債很大,超出債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企業就無錢可借;如果不舉債,則說明企業的經營保守或者信心不足,利用債權人的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不足。從財務學的角度來說,一般認為理想化的資產負債率是40%左右,上市公司可略微偏高些,但也不宜超過50%。2009年我國建筑類上市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76.03%,其中資產負債率低于60%的只有14家,超過80%的多達6家,這與理想的資
5、產負債率甚大,表明我國建筑類上市企業財務善普遍存在問題,風險過高,抗風險能力不強。高負債帶來的顯性影響是財務成本上升,而更大的隱患是這意味著它將影響企業的貸款、兼并等一系列資本運營活動。專業化建筑企業的崛起與傳統建設行業的惡性競爭不少專業化建筑企業憑借在專業領域的優勢快速成長,借著創業板的東風成功上市,且表現不俗。50家上市建筑企業中,如鋼結構、裝飾裝修、園林工程三塊專業領域的上市公司已有11家,建筑業務的毛利率達到15.4%,比50家上市建企的平均建筑業務毛利率高出近6個百分點。盡管11家專業領域上市建企的平均利潤不到1億,但其平均利潤率達到4.8%,比50家上市建企的平均利潤率高出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我國建筑類企業70%以上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鐵路、橋梁等總承包建設領域,大量規模相近、業務相近、實力相當的建筑企業進行競爭,價格戰在所難免。不僅如此,建筑集團內部企業的競爭也相當激烈,以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為例,這兩大上市公司下轄大型集團公司多達30多家,這些公司的規模、性質、經營業務、擁有技術和可利用的資源幾乎完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