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的建筑風格差異讀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讀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獲益匪淺。這本書是藝術史家海因里希沃爾夫林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經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藝術史上重要的一段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變遷,探索了變革的內在原因及其表現。全書按此思路分為三章,詳盡而清晰地考察了建筑風格變遷的軌跡。本書采用的形式分析的方法和風格研究的思路是沃爾夫林以后著作的基礎,對藝術史影響深遠。首先本書介紹了什么是巴洛克,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其最早的表現,在意大利為16世紀後期,而在某些地區,主要是德國和南美殖民地,則直到18世紀才在某些方面達到極盛。巴洛克(baroque)一詞是源出葡萄
2、牙語(barroco),意為“不合常規”,特指各種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用于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離經叛道的事物。到18世紀用作貶義,一般是指違反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做法。在19世紀中葉之前,依然用作貶義而非藝術風格名稱,直到沃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才作了系統的表述。在19世紀中葉之前,依然用作貶義而非藝術風格名稱,直到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發表文藝復興與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Barock, 1888)一書,對巴洛克風格這個問題才作了系統的表述。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在風格上極為復雜,但一
3、般來說,反映了力圖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之中的愿望。最常見的特點是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于表現各種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巴洛克時期藝術的莊嚴高貴特點,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所發揚的古典古代藝術精華,同禮教觀念的約束作用的結合。其次對于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從而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芝復興一詞最初是一個宗教詞匯,本義是指圣母奇跡故事以來,死去上帝的再生。再生,即新的基礎上的重新開始。希望忘卻中世
4、紀的誤解,回復到希臘拉丁文明去、回復到信仰的源泉去、回復到古典文明去。13世紀末期,在意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其本質是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實際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不是完全提倡復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因此,文藝復興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巴洛克是一種裝飾性的風格,文藝復興的風格是穩定的對稱,巴洛克是運動的對稱。在美術史上由批評家規范出來的,最成功、最典型、最有影響的是沃爾夫林對巴洛克的批評。沃爾夫林在本書中對巴洛克風格做了系統的表述,將之與文藝復興時期的
5、風格做比較。沃爾夫林在本書中系統表述了巴洛克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巴洛克風格打破了
6、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1888年沃爾夫林出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這是他的早期著作,對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風格進行了大量的比較。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主要分析了羅馬的建筑風格的發展與演變,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建筑的主流風格是什么,到16世紀演變為什么樣的風格,這種風格的類比也確定了不同
7、時期的建筑類型,巴洛克風格就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特有的風格,即極具裝飾性的華麗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在公元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筑風格。基于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的肯定,建筑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筑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筑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對建筑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和的倍數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而反對哥特式建筑。巴洛克時期的建筑在風格上極為復雜,但一般來說,反映了力圖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之中的
8、愿望。最常見的特點是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于表現各種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巴洛克時期藝術的莊嚴高貴特點,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所發揚的古典古代藝術精華,同禮教觀念的約束作用的結合。14世紀以后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科學、技術和藝術都得到飛速發展。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對許多中世紀的城市進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廣場建筑群方面。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風格和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如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17世紀后半葉,在城市建設上受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祟尚抽象的對稱和協調,無論在平
9、面布局或立面構圖上,都不遺余力地強調軸線,強調主從關系。其中以巴黎的改建規劃影響最大,軸線放射的街道(如愛麗舍田園大道)、宏偉壯觀的宮殿花園(如凡爾賽宮)和公共廣場(如協和廣場)都成為當時城市建設模仿的典范。舉例來說文中介紹的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羅馬建筑的變化。典型實例羅馬的圣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墻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
10、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筑。教皇當局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筑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筑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干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筑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筑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筑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筑藝術成為歐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最有影響的是沃爾夫林對巴洛克的批評,在本書中可以看出沃爾夫林對巴洛克的批評與及對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筑風格進行了大量的比較。在批評史上,沃爾夫林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沃爾夫林是大學教授,既不同于靠傳媒寫作的狄德羅那樣的批評家,也不同于在博物館工作的李格爾,他的工作就是講授藝術史,但是他改寫了編年史,這種改寫就是歷史的批評。他也為我們清楚地認識藝術批評與藝術運動的關系提供了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