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哥建筑群的歷史文化內涵 吳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其結構、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吳哥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建于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一座都城。巴戎寺“吳哥的微笑”是柬埔寨精神的象征。 扶南時期,柬埔寨的建筑業開始興起,在吳哥時期,建筑藝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并邁向頂峰。寺廟是古代高棉建筑的主要形式,柬埔寨人一直將寺廟奉為神靈的住所。人們修建廟宇主要是用于供奉婆羅門教中的天神,如濕婆、毗濕奴、因陀羅等;在佛寺中則供奉佛祖,還有些寺廟是為國王的祖先或其他英雄人物而建的。 一、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吳哥窟 吳哥
2、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吳哥窟的結構、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與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千佛塔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觀。吳哥窟是吳哥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古跡之一。 吳哥窟建在平原上,建筑主體是一座浩大的城池。在12世紀建造時,它的名字鐫刻在寺廟正門的門框上,叫“威什努廬”,后來才被命名為“Angkor Wat”。Angkor讀作“吳哥”,意為“圣潔之城”,Wat讀作“窟”意為“寺廟”。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在地理上與東南亞銜接,民間往來比中原本土密切,而位于東南亞腹地的這座寺廟是從非官方的民間渠道,用口耳相傳的非文字形式,由高
3、棉語直接翻譯成廣東話而來,“窟”在廣東話里近似讀作“Wat”。 蘇利耶拔摩二世是英勇善戰的高棉王,1113年繼位,人稱“太陽王”。他積極開拓疆土,使高棉國的土地跨越到馬來半島東海岸,他建造了吳哥作為自己的陵墓。然而,這項巨大的工程歷時八九十年才完成,在他去世后五十年才被安葬在神殿里。吳哥窟整體宏偉壯觀,局部精巧細致,無論是建筑技巧還是藝術成就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吳哥窟坐東朝西,呈中心對稱布局,包括護城河、外郭、內城和寺廟主體四大部分。吳哥窟將以臺基、回廊和角塔為特征的“吳哥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寺廟的主殿全部修建在一座石砌的臺基上,臺基共三層,每一層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圍繞。回廊上刻著浮雕,第一
4、層回廊的浮雕尤為精美。每層臺基之間用陡峭的石階相連,階梯上以石屋頂覆蓋。除了回廊上飾以浮雕外,石塔、石門樓上也都刻有大量的美麗圖形裝飾。“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吳哥寺的幾乎每一塊石頭上都有浮雕,或鐫刻著玲瓏纖細的裝飾,整個寺簡直就是一件巨大的藝術杰作。”吳哥窟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著印度神話里宇宙的中心須彌山。 吳哥采用了“曼荼羅”的格局,他以凝固的形式用建筑符號表現出嚴格的向心性,并朝向四個主要方位,中央祭殿象征著作為世界中心的圣山,圍廊象征著神化的海洋。“曼荼羅”是梵文音譯,本義為“獲得本質的地方,象征宇宙的分解與復合,作為諸神聚會的圣地和宇宙力量的聚集點。曼陀羅最下方為地
5、、水、火、風四元素,其上有須彌山,眾神聚會于頂端宮殿。須彌山周遭有四岳,日與月在山腰間運行。從吳哥寺東面的藏經房進入到由石塊筑成的高閣重樓的65米的主塔,由于尖頂寶塔是吳哥王朝最為神圣的地方,因此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格外陡峭。爬上樓梯要手腳并用,如同朝圣一般。 二、吳哥王朝的首都吳哥通 吳哥通也稱為大吳哥或吳哥城。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一直是吳哥王朝的首都。“Thom”讀作“通”是“大”的意思。吳哥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初建于公元九世紀后期,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一座都城。都城內寶塔、皇宮等建筑鱗次櫛比,莊嚴雄偉。廟宇建筑精美,雕飾華麗。據估算,這座城市鼎盛時擁有人口上百萬,經濟發達,商業繁
6、榮。其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了著名的羅馬城。 最早選擇吳哥作為王都的國王是耶輸跋摩一世。這里不僅地域開闊,適宜建筑新的都城,尤為重要的是,這里有一座天然的山巴肯山,可以建立寺廟供奉“林迦”。同時,這里豐富的水源可以滿足眾多城市人口的需要。暹粒河流經這里,除滿足飲水外,還可以灌溉農田,保證了農業豐收,源源不斷地為人們提供糧食。在設計上,都城體現了高棉人的信仰和國王的宗教觀念,有著濃郁的文化內涵,整個都城圍繞巴肯山建造。在都城范圍內,除了相對集中的區域建造王宮、官署和廟宇外,還有眾多的村落、集市、稻田和數百人工水池排列在巴肯山山麓,成幾何圖形。高棉人筑起城墻將廣闊的都城圍了起來,早期的城墻比較簡陋,是
7、用木柵欄之類的材料筑成,后來改為土墻,再后來使用堅固的石頭來筑就城墻。耶輸跋摩一世之后,還有幾位有作為的國王為吳哥城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其間雖然發生過因王位爭奪和對外斗爭而引發的戰亂,王城或暫時遷都,或遭到破壞,但由于國王們致力于王城的修復與重建,在吳哥鼎盛時期,王城越建越好,越來越繁華。到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吳哥達到了全盛時期。當時的高棉國王?耶跋摩七世把吳哥引向一個全新的時期。皈依大乘佛教后,他采取了一種新的觀念。在40年的統治期間,他尤其注重對祖先的崇拜,修復了幾乎所有的古寺,并留下了一塊石碑。刻在石碑上的銘文沒有任何序言或解釋,只有一行“高棉國宛如天堂國度”的文字。 三、吳哥的微笑巴
8、戎寺 在?耶跋摩七世親自參與下,吳哥城中心建起了高聳的廟山巴戎寺,他成功的將這類紀念建筑所具有的復雜而完善的象征性推向了巔峰。巴戎寺的塔共計54座,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余的如眾星捧月般簇擁在它的周圍。這54座佛塔頂部分為四面,每面刻著一個巨大的佛像,共計216面佛像。佛像眼瞼下垂,帶著一種神秘的微笑,而每面佛像的笑臉又不盡相同,有的笑容燦爛、有的略帶憂傷、有的安詳靜謐、有的深情凝望,被譽為“吳哥的微笑”。佛像眼睛微閉,靜觀自在,慈祥而法力無邊,微妙地體現了佛教的教義與精神。有學者認為佛像是?耶跋摩七世的面形,象征著統治者的身形和無所不在的君權,他環視四方,審視著整個國家。也有學者認為佛像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的化身,是佛教“四無量”,即慈悲喜舍去的象征。 (作者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