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婺源民居建筑考察報告考察地點:江西省婺源縣考察時間:從2015年7月14日至7月23日考察過程: 江西婺源,一個讓建筑師,攝影師心向往之的地方,我們有幸來到這個傳說中的“最美的鄉村”,在這次民居建筑考察中,我們小組住宿在李坑,主要考察了大理坑。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 ,該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住宿幾天下來,我們發現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 、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 木、磚各種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大家評價這是婺源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李坑,我覺得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讓人貼近生
2、活。它的人文氣氛讓人難忘. 李坑,讓我覺得如果說,婺源是一個綠色大公園那么李坑村就是一處絕妙的景致。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鐘靈毓秀的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理坑。這個以“理”為名的村子是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它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漸盛,科第蟬聯,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顯官在職之時或年老返鄉之后,便致力于營造邸第,以耀祖光宗。至今,以官邸宅第為主體的明清古建筑有130
3、橦之多。理坑與李坑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是個美到讓人視覺疲勞的地點。 我們主要對詒浴堂做了它的建筑考察,對理坑詒浴堂通過測量,調查,采訪等方法對它做了具體的歷史背景,建筑面積,房屋尺寸等等的測繪。它是清代道光年間茶商余顯輝的宅地,廳堂梁枋全部用木雕裝飾,梁枋之有雕刻精致的梁托,梁柱之間飾有木雕掛落,形象生動,雕工精細,前方大梁上雕刻“九世同居”。左邊上面是“滿堂福”,下面是“三英戰呂布”,右邊上面是“九壽宮”下面是楊家將“穆桂英戲挑楊宗保”,人物栩栩如生,整個木雕圖案突出“家和萬事興”這一主題。 廳堂正上方照壁兩
4、旁門罩上雕有冰清玉潔的“冰梅圖”,寓意“梅花香自苦寒來”,這里的商人是儒商,十分看重讀書,經商的同時還不忘刻苦讀書,提高文化修養。聽完老一輩的爺爺們講完關于詒浴堂當年商人們的背景后,心里油然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在這里,我們小組分工合作,一人拍照,2人測量,一人記錄并現場畫出草圖,相互合作的非常協調,我主要負責拍照方面,從建筑的整體到房屋的屋頂,每一層的雕花,窗花,建筑結構,樓梯,走道都進行了全面拍攝,以備后期整理需要。其他三個成員也很認真,都盡量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草圖的清晰性,邏輯性。小組合作,讓我體會到了人多就是力量。我們共花了7天時間對詒浴堂進行了測繪,時間緊迫,所以我們的時間
5、也是不浪費,每一步都按照先前安排好的計劃進行。測繪的同時,還感受著濃郁的鄉間村落的氣息。婺源,這里聚集著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而徽派建筑作為中國古代農村建筑的代表,通過這些天的了解調查學習后,對它的建筑群體格局特點做了以下的總結:1. 和諧流暢,統一規劃的整體美。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齊刷刷的黑瓦白墻,飛檐翹角的屋宇隨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層疊有序,站在村邊山坡上俯瞰全村,各種各樣的建筑物規劃嚴整,排序井然。2. 依山傍水,翠微繚繞的自然美。居家環境靜謐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3. 清雅簡淡,因陋就簡的樸素美。以當地豐富的粘土、石灰、黟縣青石、水杉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構思精巧、造型別
6、致、結實。 測繪和住宿的這些天,我們用心體驗著這里的生活,這里的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穿行在這古老的高宅深巷間。在這片山間小鎮里,我們不僅僅見識到了這靜美的鄉村風貌,這里濃郁的鄉村文化氣息同樣熏陶著我們,享有“書生之鄉”的理坑,崇尚“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的儒家理想,走進理坑,在這山間村落里難得充滿如此的文化氣息,“天官上卿”“尚書第”“司馬第”“詒裕堂”等等這些理坑前輩偉人的宅邸時,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臨走之時,大家都對婺源戀戀不舍。通過這次婺源之行,不僅讓我們一睹中國最美的鄉村的驚艷,看到了青山碧水的田園風光、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以及恬淡閑適的鄉村生活,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藝術素養,感受到了色彩與線條交織的魅力,讓我們認識到了婺源的精神與靈魂,啟迪我們在設計的路上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