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K 板施工工藝(參考版)施工流程依次為:PK 板進場堆放設板底支撐吊裝設置樓板預留孔洞板間抹縫布置鋼筋及管線澆筑疊合層混凝土拆除板底支撐(一)PK 板進場堆放1.進場堆放時,場地應夯實平整,并設有排水措施。2.預制帶肋底板應按照不同型號、規格分類堆放。3.預制帶肋底板應采用板肋朝上疊放的堆放形式,嚴禁倒置。4.各層預制帶肋底板下部應設置墊木(墊木底部應設橡膠墊片),墊木應上下對齊,不得脫空。5.堆放層數不應大于 7 層,并應有穩固措施。PK 板堆放示意圖:(二)設板底支撐在疊合板底部設置臨時可調節支撐桿,預制樓板的支撐設置應符合以下要求:1.首層支撐架體的地基必須平整堅實,宜采取硬化措施。2
2、.支撐架體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應能可靠地承受混凝土構件的自重和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荷載及風荷載。3.確保支撐系統的間距及距離墻、柱、梁邊的凈距符合系統驗算要求,上下層支撐應在同一直線上。支撐設置如下圖:梁邊 PK 板支撐示意墻(柱)邊 PK 板支撐示意在端部可調節頂撐上架設木方、鋁合金方通或其他合理橫梁支撐,調節橫梁支撐頂面至板底設計標高。當板下支撐間距3.3m 或支撐間距3.3m 且板面施工荷載較大時,跨中需設置豎向支撐。施工時先將板鋪好后,再設置豎向支撐。(三)吊裝1.PK 板安裝前應按設計圖紙核對板的型號及板長,并檢查板的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的不得使用。2.鋪板前應在要鋪板
3、部位四周梁邊或墻邊注明板的型號及板長,以方便鋪板時快速安裝就位。3.當 PK 疊合板疊合層混凝土與板端梁(剪力墻、柱)一起現澆時,PK 預應力預制薄板板端伸入梁(剪力墻、柱)內不小于 10mm。4.吊裝過程中應使板面基本保持水平,起吊、平移及落板時應保持速度平緩,避免速度過快形成較大的慣性力。5.當 PK 板擱置于砌體墻或鋼筋混凝土梁上時,安裝前應在兩端支座上用10mm 厚 M10 水泥砂漿或不低于砌體砂漿強度等級的砂漿坐漿找平。6.特別注意:當 PK 板鋪設完成后需在板面堆放鋼筋等材料時,須嚴格按照設計施工荷載進行荷載控制,堆積高度不能過高,同時要求盡量均勻堆放,荷載不均勻時單板范圍內折算均
4、布荷載不宜大于 1.0kN/m2,施工中應防止構件受到沖擊作用。7.使用專用吊具開始吊裝 PK 板,如圖所示:吊裝應順序連續進行,將預制疊合樓板坐落在端部木方(或方通)頂面,及時檢查板底與預制疊合梁的接縫是否到位,疊合板鋼筋入墻長度是否符合要求,直至吊裝完成。如下圖所示:(四)設置樓板預留孔洞1當 PK 疊合板上需開孔時,應根據等強代換的原則配筋補強,即在孔洞四周配置附加鋼筋。洞口直徑需小于等于 60mm,且開洞應避開板肋及預應力鋼筋,嚴禁截斷預應力鋼筋。2根據板面荷載的大小每側選用不小于 28 的附加鋼筋。3垂直于板肋方向的附加鋼筋應伸至肋邊,平行于板肋方向的附加鋼筋應伸過洞邊距離不小于 4
5、0d(d 為附加鋼筋直徑)。PK 疊合板開孔補強示意圖(五)板間抹縫為防止澆注疊合層混凝土時漏漿,應對拼縫進行砂漿抹縫或細石混凝土灌縫處理,砂漿強度等級不宜小于 M15,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 C20,且宜采用膨脹砂漿或膨脹混凝土。(六)布置鋼筋及管線根據圖紙要求鋪設穿孔鋼筋,再安裝電氣管線,再綁扎板面負筋及分布筋。預埋管線可布置于 PK 板板肋間并從肋上預留孔中穿過。開關盒、燈臺、煙感器等應選在板拼縫處安裝,若不在拼縫處,可以選擇在需要安裝的位置留出合適寬度的現澆板帶。綁扎板面負筋及分布筋時,1先將垂直于板肋方向的支座負筋或分布筋放置于板肋上。2再將平行于板肋方向的負筋或分布筋放置于垂直板肋
6、方向的支座負筋或分布筋的下方,同時兩個方向的板面鋼筋綁扎連接。(七)澆筑疊合層混凝土1疊合層混凝土的澆注必須滿足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中相關規定的要求。2澆注疊合層混凝土前,必須將 PK 板表面清掃干凈并澆水充分濕潤,不得留有積水。當氣溫低于 5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 有關冬期施工的規定。3澆注疊合層混凝土時,應用平板振動器振搗密實,以保證后澆混凝土與PK 板疊合成一整體。同時要求布料均勻,布料的堆積高度嚴格按現澆層厚度加施工活荷載 1.5kN/m2 控制,荷載不均勻時單板范圍內折算均布荷載不宜大于1.0kN/m2,否則應采取加強措施。4澆注完成后,應按相關施工規范規定對混凝土及時進行養護。養護持續時間不得少于 7 天。(八)拆除板底支撐1PK 疊合板拆除底部支撐時疊合層混凝土的強度應滿足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及預制帶肋底板混凝土疊合樓板技術規程(JGJ/T258-2011)中相關規定的要求。2拆除 PK 疊合板底部支撐時,疊合層混凝土的強度應達到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的 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