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建筑的發展概況及其特點 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澤被東西,獨領風騷。我唐都長安,那時是世界上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各國人民所向往。當時有位從西方來華學習的“梵僧”寫詩道:“愿身長在中華國,生生得見五臺山”。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也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唐文化對東亞各國,尤其是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為“正統”的“和樣”建筑,即是唐代風格。唐代的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
2、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1 中國建筑脈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筑始終完整保留了其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到宋,是成熟與高潮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
3、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并開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于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2 唐代建筑發展概況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成熟時期,在長期動亂以后復歸統一,尤其盛唐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筑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于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泉州、洪州、
4、廣州等。由于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由于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佛教盛行,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并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此期間,建筑技術更有新的發展,建筑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使構件比例形式逐步走向定型化。建筑材料方面除了木、土、石、竹、磚、瓦外琉璃的燒制技術的提高也增加了它的使用率。統治階級營造的華美宅第和園林藝術意境十分高超。唐中葉爆發“安史之亂”之后,唐朝日漸衰落,但唐代的建筑深遠的影響了之后存在的各朝各代。3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點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都長安城原是在隋代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充而成的,高穎
5、和宇文愷經相地卜卦之后在長安六坡之上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城中“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qi2)”,宮苑相連,街坊縱橫,規整方正,布局合理。全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組成。宮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東西兩市各持一方。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全城以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12座城門,12條橫街,9條縱街,發展演變成108坊。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
6、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范,中國歷代帝王的都城建筑,無不受唐朝長安格局的深刻影響。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和地區的都城建設。日本國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城市。(108里坊的由來)(長安六坡:)(城門有15個,東墻由北向南有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南墻由東向西為啟夏門、明德門、安化門,西墻自北向南為開遠門、金光門和延平門,北墻中段即宮城北墻,宮城以東有丹鳳門,宮城以西有芳林門(隋稱華林門)、景耀門和光化門,玄武門和安禮門與宮城共用。)王維詩說:“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第二、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
7、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這些詩句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可見當時建筑群氣勢的恢宏。下面我們以大明宮和北京故宮為例,對比一下這兩張圖片,首先大明宮從丹鳳門穿龍尾道到達含元殿,再經宣政殿、紫宸殿至太液池最后達到蓬萊仙山,這條軸線1600多米,長度大于北京故宮天安門到保和殿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到,北京故宮局和大明宮的縱向軸線布有一脈相承的特性。此外,大明宮中的含元殿更是利用龍首原突起的高地作為殿集,加上兩側雙閣的陪襯和軸線上空間的變化營造威嚴氣勢的建筑典范。另外,我們看到這是乾陵的一張圖片,唐代帝陵也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以
8、墓前雙峰為闕,以二者之間的坡起地段為神道,神道兩側列門闕,以石柱、石相生為烘托,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以上實例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善于利用地形;第二,運用前導空間和建筑物來襯托主體。這些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例如大明宮麟德殿,由四座殿堂,前后緊密串連而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采用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如此巨大尺度的空間建造在技術上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建筑的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
9、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這時出現了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他們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并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建筑施工圖。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第五、磚石建筑有進一步發展:我們知道唐代是封建統一王朝中佛教全盛的時期。因此佛塔也有很大發展,雖然木構閣式塔仍是塔的主要類型,但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樓閣式:它是由樓閣式木塔演變而來的(大雁塔
10、)密檐式:平面多呈方形,外輪廓柔和,檐磚多用疊澀法砌成(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單層塔:多為僧人墓塔,規模小,數量多(河南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山西平順海會院明惠大師塔、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唐代的磚石塔外形已經朝仿木建筑的方向發展,它們對木建筑的柱、枋、簡單的斗拱、檐部、門窗等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反映了對傳統建筑樣式的繼承和對磚石材料的加工漸趨精致成熟。第六、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我們看到的是佛光寺大殿,照片中可以看出,現存木建筑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傊?,唐代建筑藝術風格可以“雄渾壯麗”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宏從容,堪稱為中國建筑藝術的發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