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析傳統建筑中的“色”與“意”摘要: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色彩運用與其倫理觀念、民族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具有其獨特的藝術視覺和藝術追求,濃厚的倫理觀念和宗教情感。 關鍵詞:藝術;裝飾色彩;倫理觀念;宗教情感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26-01中國傳統建筑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特點和宗教信仰聞名遐邇,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共同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中國傳統建筑中裝飾色彩是在傳統色覺觀的指導下,與建筑完美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一、傳統建筑中裝飾色彩的概述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色彩運用與其倫理觀念、民族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早期,中國的陰
2、陽五行學說便是中國古代的色彩和色覺觀的理論來源。也正是因為人們把四季交替、方位變化和色彩運用等等都與這種學說相聯系,所以在選用裝飾色彩時也就更加考究和嚴謹了。春季時節,萬物復蘇,方位為東,色彩故成青色;夏季時節,氣候炎熱,方位為南,色彩故為赤色;大地為中,土地為黃土,色彩故為黃色;秋季時節,秋風蕭瑟,方位為西,色彩故為白色;冬季時節,嚴寒冷酷,方位為北,色彩故為黑色。中國古代色覺和色彩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非理性的,以直觀的線性方式歸納色彩。單一色彩要素的混合,色彩元素比較純粹和獨立。(二)色彩受社會倫理觀影響,與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背景相聯系。如黃色是帝皇的顏色,是不允許平民
3、濫用的,所以宮廷皇家建筑多以黃色為主色調,給人以尊貴和富麗堂皇的莊重感。而諸如白色則多用來表孝道。(三)傳統建筑的裝飾色彩都是宗教下的色彩,帶有濃郁的宗教性質,為皇權服務。其以宗教為評判標準,其他則是次要的。二、傳統建筑中裝飾色彩的運用營造法式中記載“色調以藍、綠、紅三色為主,間以墨、白、黃。凡色之加深或減淺,用疊暈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可見,傳統建筑上的色彩運用是非常嚴謹的,對當時的工藝要求也是很高的。工藝師們在天花、梁枋、斗拱等等細部用漆料繪制各種裝飾性圖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彩畫。傳統建筑的“色”可大體歸為宮廷裝飾色彩和民居裝飾色彩兩類。傳統宮廷建筑多雕飾和彩繪,造型嚴格,色彩
4、也是鮮明豐富,整體氣魄,對比強烈,而傳統民居則多為灰瓦白墻,木材本色,色彩偏向淡雅而質樸,以單一色為主。(一)宮廷裝飾色彩是傳統建筑中的重要研究部分。其中又分為宮殿建筑和文人園林,宮殿色彩極為講究,追求的是宏偉輝煌,屋頂以琉璃瓦為主,多為單一的黃色,金黃耀眼的琉璃瓦與藍天相映,用黑琉璃瓦綠剪邊襯托,突出建筑的整體性和權威感。屋檐下多襯以彩畫, 下邊是紅墻朱戶,白石欄桿與臺基, 具有強烈明快的色彩效果,體現了尊貴富麗的華麗皇家氣質。如紫禁城寧壽宮的皇極殿,從屋頂到基座都有色彩裝飾。屋頂下的斗?硨投鉈實那嗦躺?調與立柱和門窗的大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檐下彩畫中間有紅色的色塊,紅色的柱子門窗部分也有藍
5、色的色塊。兩者即相互對比映襯又相互包含滲透,起到一個調和呼應的效果。而文人園林建筑中色彩所追求的是清新淡雅,自然脫俗的色調。如蘇州的拙政園,其墻體,門廊等多為白色,沒有宮殿建筑里鮮艷的彩畫,以白和黑為主色調。(二)傳統民居的建筑大多以提供生活場所為目的,是最貼近當時當地自然條件(氣候、地勢等)和人文(風俗、宗教信仰等)。三、傳統建筑中“色”的表現和“意”的傳達對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色彩表現,梁思成先生曾說過:“從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來,中國古代的匠師可能是最敢于使用顏色、最善于使用顏色的了。這一特征無疑是和以木材為主要構件的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可見,中國傳統“色”的表現是豐富且飽滿的。從中國傳
6、統建筑中的色彩運用的發展來看,在中國原始建筑多用草,石木為材料,色彩也是材料本色,是最初建筑色彩的天然搭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內部墻面采用了白灰色和紅色,色彩較少,只有黃、白、褐等幾種顏色,但已為以后的裝飾色彩奠定了基礎。唐代時期是裝飾色彩發展的重要部分,色彩也伴隨著社會文化和等級制度的發展形成了初步的規范和特色,具有中國禮教的等級色彩。到宋代,建筑的顏色大多為紅色,屋頂上用琉璃瓦,色彩構圖和彩畫都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其因所受的文化多為儒家和禪宗思想所致,因此用色大多清新文雅,符合宋秀麗而儒雅的建筑風格。宋代資料有規定:“非宮室寺院,不得彩畫棟宇及其黔其梁柱窗戶雕柱礎。”可見其對色彩運用極為謹慎。元代的裝飾色彩因受到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相碰撞的影響,因此在原有的色彩元素上有更多的創新。元代建筑壯麗且粗獷,色彩更加豐富,屋頂上的瓦,大多用紅黃綠藍等上色,在蓋以釉,極富光澤,燦爛輝煌,氣勢非凡,把建筑襯托的更為雄偉。明代手工藝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建筑裝飾工藝也得到提高。琉璃瓦的工藝加強,磚的使用量更大,裝飾色彩趨于規范化和制度化,喜歡運用色彩對比法來進行裝飾。明清代是建筑裝飾色彩運用的成熟時期,建筑顏色出現兩極分化,宮殿因地位高,色彩最為強烈,壇廟、陵墓、廟宇,顏色逐次減弱。民居顏色較單一。清后期因過分注重細節從而導致建筑裝飾缺乏創新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