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析傳統社會心理與古代休閑建筑(1)摘要:從社會心理與建筑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傳統社會心理與古代休閑建筑的關系,即文士心理與古代私家園林中的休閑建筑,以期為當代建筑創作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傳統社會心理古代休閑建筑當人類滿足了物質上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進行各種活動。從詞源上看,“休閑”源于古希臘語中的skole,其本意為休憩和教育,現在人們一般理解為余暇時的休息和娛樂。與物質文化一樣,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一種休閑文化,指的是人類在閑暇的驅動下,為不斷滿足多方面的需要而處于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一種生存狀態或生命狀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是實現文化理想
2、的基本要素,使靈魂尋到高尚的寄托。中國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理: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實際上也是休閑的一種反映。1中國古代休閑建筑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休閑方式就會有所區別,如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相對內斂,其休閑行為大多采用自娛自樂、寄情山水、靜觀內省、修心養性等形式。中國古代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休閑空間的概念,但實際上存在很多休閑空間。包括園林、寺廟一帶的風景區以及一些村落中人們的聚集地或街頭巷尾等一些自然形成的場所1。在這些空間中,園林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休閑空間了。中國古代的園林大多是融居住與休閑于一體的,盡管它只是一些王公貴族或士大夫的專利,但是卻鮮明地反映出了一種休閑生活和文化,讓身
3、處其中的人不僅得到身體的放松,更得到心靈的閑適。因此,休閑是一種物欲以外的狀態,它依賴于精神的富足。休閑是一種心靈的放飛,自由的心情可以給休閑生活一份個性的釋然。中國園林最早的形式為“囿”,發端于商周時期,主要用于帝王畜養禽獸、游獵等活動。臺是最早的園林建筑。秦漢時期將囿繼承和發展,出現了以大規模宮苑建筑為特色的皇家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苑囿向自然山水園林轉化,寺觀園林和文人園林開始興起。唐宋時期園林進入了發展的興盛期,既有皇家的大型宮廷園林,又有文人墨客借景寓情的府宅園林,還有供市民游玩的邑郊公共園林。明清園林又達到了我國造園史上一個高峰期,先后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而江南私家園林也
4、極其興盛,達到了文人園林的頂峰。總體上看,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皇家園林主要為帝王表現權威和休憩的場所,私家園林乃是住宅生活的延伸和調劑2。傳統私家園林基本上是“文士園”,園主多是隱退后以園居自樂。所謂“文士園”,就是指私家園林的造園目的在于滿足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要求。中國的文士園屬江南一帶的私家園林尤為獨特,造園技藝尤為高超,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美譽。園林既然不僅是為了居住,更主要的是為了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園林中如果只有居住功能的建筑,那也就達不到休閑的目的了。園林一般分為生活區和游賞區。生活區中的建筑一般有廳、堂、館等,這類建筑主要供生活起居之用。堂是家庭聚會與祭祖用;
5、廳供會客與宴請、觀賞之用;館供居住食宿之用。游賞區中的建筑一般有亭、閣、臺、榭、廊、橋等,這類建筑主要供游覽、賞景、休息之用。園林中正是有了一些休閑建筑的存在,才給園林賦予了休閑的意味,給文人士大夫以精神的寄托。而這些休閑建筑又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理的鮮明寫照。2傳統文士心理這里的“文士”是指文人和士人。文人和士人其實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在古代,所謂“士”,即以知識、才智為社會服務、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文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之下,文士階層具有非常矛盾而且復雜的心態。一方面,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正所謂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另一方面,當在政治上不得意,對官場和整個世俗人生產生懷疑、厭倦和傷感憂懼時,就走向了“窮則獨善其身”的一面。懷抱濟世理想的古代知識分子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因而心懷不滿,或者對現實麻木不仁,進而或棄官或隱居或時官時隱。知識分子從隱,意味著他們的人生實踐場所(包括生活和心理)的轉變,即從社會的舞臺轉向了自然和自我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改變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而實質上卻是為了他們人格精神的重建或自建。這時,他們需要借助某種事物來慰藉自己的心靈,希望能讓自己的精神得到休養和解脫,遠離塵世的紛紛擾擾。由于隱逸人格精神懷疑甚至否定正統和現世,這就需要尋求一種實現精神與肉體徹底解放、自由和超脫的性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