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古建筑與明清古建筑的區別一、 概述:一種建筑的始期,都是簡單的創造、直率的嘗試,規模粗具之后,才節節進步使達完善,成熟期既達,必有相當時期因承相襲,規定則例。即使對前期有所更改,亦僅限于瑣節,單在瑣節上用心“過猶不及”的增繁弄巧,久而久之,原始精神必至全然,變成無意義的形式,唐式建筑(僅有山西五臺山之佛光寺大殿和南禪寺大殿可作參考)在技藝方面又漸精審成熟(這時期的建筑影響到高句麗、日本、東南亞等),藝術的運命又難免趨向退化。在這種演進退化過程中,是較緩和的轉折,結構上的變化,無疑均趨向退步。結構上各細部多已變成非結構的形成,用材方面也亦漸漸的不經濟,但大部分骨干仍保留原始結構的作用,構架的
2、形成精神尚在。二、唐式建筑與明清建筑的區別,概括起來為:1):由簡而繁;2):由雄壯而纖巧;3):由結構的而裝飾的;4):由真結構而假瑣節的;三、唐代建筑與明清建筑細部的區別:(一)、須彌座:唐代須彌座較華麗,裝飾性較強,明、清的須彌座,華麗、美觀,最大區別是唐須彌座采用壸門做法(束柱、人物雕刻等做法),而明、清須彌座束腰變矮,蓮瓣肥厚,裝飾多用植物成幾何紋。(二)、欄桿: 唐代建筑的欄桿采用條杖勾闌式(有單勾闌和重臺勾闌做法),明、清建筑的欄桿名采用闌板的形式。(三)、柱:(1)、由粗到細:唐式建筑的徑高比為1:8至1:10; 明清建筑的徑高比為1:10至1:12。(2)、柱高、柱徑:唐式建
3、筑內、外柱高相等,柱徑也基本一致,明清建筑則變化較多,有內、外柱等高的和不登高的,柱徑也可不一致。(由(2)總結出內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徑的現象是古建結構上的進步)(3)、側腳:唐式建筑有側腳和升起; 明朝建筑有側腳和升起,但尺寸已很小, 清代無側腳和升起。(四)、斗栱:除具有建筑所提的特征之外還有:(1)、斗棋由大而小(2)、分布由疏郎而繁密(五)、屋架:(1)、舉架:唐式建筑的屋架較緩,唐式建筑的舉高與進深之比為1/61/5,明清建筑的舉架為1/31/2,屋架由緩而陡。(2)、梁架:唐式建筑多用乳栿及月梁,而明清建筑多不用此種做法,但中國南方明清的建筑多用乳栿及月梁做法,我尚不清楚這一原因。(
4、3)、梁架用料:唐式建筑所用梁架用料之高寬比,甚為合理,與現代建筑結構類似,而明、清古建梁架用料尤其是梁,用料太費,不甚合理。(六)屋頂:唐明、清備注四阿頂廡殿(觀于硬山建筑,宋有雛形,宋朝以后至清,手工藝及科學技術已有了較大的發展,磚以大量應用于建筑之上,從而出現硬山古建筑)九脊殿歇山懸山懸山(又稱桃山或出山)唐無硬山(宋有雛形)(七):屋面材料:1):瓦件:唐式建筑與明、清建筑枚瓦的區別是;唐代使用帶形成齒形(俗稱唇瓦),而明、清則使用尖形的滴水。2):屋脊及背裝飾:1.屋脊:唐式建筑采用瓦條疊砌(俗稱疊瓦脊),明、清使用脊筒子。2背飾件:唐式建筑采用鴟尾的形式,明、清采用獸吻的形式,唐式建筑戧脊上不用(嬪伽)仙人走獸;而明清建筑則使用仙人走獸,甚多至9枚至11枚。(八)、小木作:(1)、門:唐式建筑僅有版門,而明、清建筑有版門及格扇門的形式。 (2)、窗:唐式建筑為直欞窗(民間有臥欞窗),不能開啟; 明清建筑有格扇窗及支摘窗,可以開啟。(九)、油漆,彩畫:唐式建筑應有油漆彩畫,唐懿德太子墓壁畫有油漆彩畫。(但由于僅存于世的唐式建筑不好分別油漆,故而認為多不使用彩畫),明清古建筑大量使用油漆彩畫。以上為唐式建筑與明清建筑的大致區別,還有很多細部瑣節可以區別,此區別僅代表個人認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