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信國際公館工程防暑降溫方案 【一】 目的:進入盛夏季節,日照強度高,高溫天氣持續,為切實做好夏季施工現場防暑降溫工作,保障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不斷的改善勞動條件、防止因高溫天氣引發的工人中暑和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特制定本措施。【二】 使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浙江寶業印象西湖公建東組團 項目部【三】 具體規定:1、 認真落實防暑降溫責任制。有關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抓好建筑工地防暑降溫工作的一系列要求,要以對一線施工人員生命和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強對防暑降溫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落實負責制,制定應急預案,狠抓防范措施落實,防止因高溫天氣引發的工人中暑和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 合理安排作息時
2、間。要密切關注高溫天氣的氣象預報,氣象學將日最高氣溫大于35攝氏度定義為“高溫日”,連續5天以上“持續高溫”。嚴格實行“抓兩頭、歇中間”的避高溫措施,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減輕勞動強度,嚴格控制室外作業時間,避免高溫時段作業,確保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當溫度過高時作息時間調整為上午6:00-10:30 ,下午15:00-19:303、 加強工作中的輪換休息。在夏季根據施工的工藝過程,盡可能調整勞動組織,采取勤倒班的方式,縮短一次連續作業時間,加強工作中的輪換工作。加強現場巡查,加大防暑降溫知識宣傳,提高全員安全防范意識。4、 保證現場飲水供應充足。現場應供給足夠的合乎衛生要求
3、的飲用水等,有效的防暑降溫,避免發生中暑事件。5、 落實防暑降溫藥品。要切實關心在高溫天氣下堅持施工的廣大一線施工人員,加強對防暑降溫知識的宣傳,要求施工人員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風油精、藿香正氣水、茶葉等,落實每一位工人的防暑降溫物品。6、 積極改善建筑工地生產生活環境。要認真落實建筑施工現場管理規定,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通風降溫,確保施工人員宿舍、食堂、廁所、淋浴間等臨時設施滿足防暑降溫需要,并為施工人員提供清涼飲料和常用防暑藥品。建筑工地施工現場的宿舍和食堂必須安裝電扇,有條件的單位,應在宿舍安裝空調。7、 切實做好衛生防疫工作。要切實做好施工現場及生活區的衛生防疫工作,加強
4、對飲用水、食品的衛生管理,嚴格執行食品衛生制度,避免食品變質引發中毒事件,加強對夏季易發疾病的監控,現場作業人員發生法定傳染病、食物中毒時,應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8、 做好夏季防火工作。針對夏季炎熱、天氣干燥,火災事故易于發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強預防火災措施,對配電房、倉庫、油漆房等易燃場所進行定期檢查,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同時按規定配備滅火器材。【四】 附則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望項目部管理人員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防止作業人員高溫中暑,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防暑降溫應急預案為了保證本工程的順利施工 ,確保在炎熱夏季施工中出現緊急情況時,應急救援工作能迅速有效,最大限度地保障職工的生命、財產
5、安全,根據上級部門有關通知精神,制定本預案。一、 本預案是針對施工中各種不同的緊急情況所制定的,保證各種應急資源處于良好的備戰狀態;而且可以指導應急行動按計劃有序進行,防止因行動不力或現場救援工作的混亂而延誤事故應急,從而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施工中的緊急情況是指具有突發性,造成或可能造成較多人員傷亡、較大經濟損失的各類建筑工傷事故。二、成立施工緊急情況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指揮、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總指揮由項目經理干宇飛負責落實,主要由項目副經理張猷擔任副總指揮給予落實,當副總指揮不在的情況下,由現場技術負責人彭平華進行落實,實施救援工作的展開。三、當在工程及建筑施工中發生高溫的各
6、種緊急癥狀情況時,項目部在第一時間分別向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及“120”救護中心求助,并向市安全生產監督局、總公司等相關部門通報情況。緊急情況發生后,還應不間斷的向有關領導、部門反饋后續情況。四、在夏季施工中緊急情況發生后,項目部即視情況成立救援現場指揮部,由彭靜華 擔任事故現場總指揮,并成立以下領導小組,應急小組主要人員及聯絡電話如下:應急領導小組聯絡電話序號姓名職務聯系電話備注1干宇飛組長總指揮2張猷副組長防暑降溫保障負責3彭平華副組長信息聯絡負責4彭靜華組員安全保障(警戒)負責5金金云組員物資采購負責6秦杰組員后勤保障負責7朱飛組員現場醫療救護負責8吳涵組員交通運輸負責 緊急救護電話:120
7、1、防暑降溫保障小組。夏季施工過程中,因建筑行業在作業時,露天作業環境較多;人員作業分布區域復雜、多變;勞動強度大等方面的影響,給建筑工程在夏季施工來了諸多不便。為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生命、財產安全,為作業人員營造一個有保障、舒適的環境,在作業人員發生高溫不良反應時,由副組長張猷立即組織該組成員,對事故人員進行轉移、與控制,防止周邊施工作業現場事故人員的增加。使應急行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提高行動的效率。以免造成巨大的事故損失。2、信息聯絡小組。由副組長彭平華負責了解人員傷亡情況和經濟損失及緊急情況影響范圍,每天組織收集天氣溫度狀況,然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對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態發展情況,及時
8、向上級報告及有關部門的聯絡。3、安全保障(警戒)小組。對撤離區和安置區內的治安工作,由安全員彭靜華組織隊員負責對險情發展狀況進行監控,防止影響施工工期,并對各班組人員加強安全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安全意識且組織現場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安全檢查,消除安全隱患,以預防惡性事故的發生以及一旦發生事故時如何將事故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4、現場醫療救護小組。當事故發生時,由金金云組織組員對傷員進行現場分類和急救處理,負責在第一時間對傷員實施有效救護;并及時向醫院轉送。救護人員的主要職責是:進入事故發生區搶救傷員;指導危害區內人員進行自救、互救活動;集中、清點、輸送、收治傷員。根據具體情況,迅速制定應急處理方
9、案并組織實施。5、后勤保障小組。秦杰負責組織調集搶險人員、物資設備,督促檢查各項搶險救災措施落實到位。五、在施工中發生重大緊急情況時,救援現場指揮部根據具體情況,可就近從生活區或附近建筑工地調集救援隊伍、人員、物資設備。同時專業救援隊伍、物資設備從應急預備救援隊伍中調集。六、各類緊急情況發生后,需調集的主要專業救援隊伍、應急救援物資。主要物資及人員職責安排如下:人員、物資準備: 項目部全體管理人員為組員。物資的購置由材料員唐堅強負責,主要藥品及醫療救護器具如下:1、藥品:感冒藥、發燒藥、腹瀉藥、消炎藥等治療藥品及仁丹、十滴水、正氣水、菊花茶、降火涼茶、綠色保健食品等。2、做好防暑降溫藥品的發放
10、及藥品發放臺賬工作, 3、救護器具:單架、救護汽車、小型氧氣瓶、聽筒、病床、毛巾、藥用藥箱、冷凍柜(冰塊)等。 4、項目部內部設置醫療室、配置經專業培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的專職醫療救護人員。七、施救方法: 1、輕度患者 現場作業人員出現頭昏、乏力、目炫現象時,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防止出現二次事故,其他周邊作業人員應將癥狀人員安排到陰涼、通風良好的區域休息,供應其涼水、濕毛巾等。并通知項目部醫療救護人員進行觀察、診治。 2、嚴重患者(昏倒、休克、身體嚴重缺水等) 當作業現場出現中暑人員時,作業周邊人員應立即通知項目部,并及時將事故人員轉移至陰涼通風區域,觀察其癥狀,以便于醫療人員來臨時掌握
11、第一手醫治資料。項目部應根據具體情況,由應急總指揮王佳漢決定是否啟動防暑降溫預。并立即組織救護人員親臨現場對事故人員進行救治。癥狀嚴重者,在項目部醫療設備無法救治的情況下,應第一時間轉移到最近的醫院進行觀察、治療。并上報公司。七、善后處理工作:根據事故“四不放過”原則,認真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采取針對性強的防范措施,加強對各班組的宣傳、教育,使每人都掌握夏季施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做到每人都懂得保護自己;懂得救護他人。總結經驗教訓,杜絕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具體防范措施如下: 1、由信息小組在施工現場設置溫度計,并對每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收集、處理,然后上報項目部防暑減溫保障小組,依具體情況采取
12、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2、當室外氣溫高于39時,項目部應對各班組進行施工降溫專項安全交底,令其各班組停止現場施工作業。 3、后勤保障小組,應能隨時保證作業人員現場的飲水、防暑降溫藥品的發放。 4、由防暑降溫應急救援機構依具當年的氣溫情況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人員作息時間表”避開每天氣溫的最高時間(11:00 13:00)段進行施工作業。 5、對項目部各班組進行安全教育,增強作業人員對各種情況的應緊處理能力。加強對夏季施工安全宣傳工作,使每人都了解、掌握防暑減溫的安全小常識,提高作業人員在實踐中的應變能力與處理能力等。 6、項目部內部設置專職醫護人員,加強項目內部的醫療救護宣傳、保障人員的生命
13、、營造一個人性化的施工現場。 八、應急恢復、重新進入 當應急恢復后,重新進入之前必須對危險區進行評價,并且應對事故進行分析,待危險區已確定安全時方可進入現場,繼續操作。 九、應急演練 應急預案和應急計劃確立后,經過有效的培訓,項目部或公司每年夏季到來前進行大型救援演練一次。每次演練結束,及時作出總結,對存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 1、演練目的 1)、測試應急預案和實施程序的有效性及充分程度 2)、檢測應急設備 3)、確保應急組織人員熟知他們的任務和職責 4)、測試應急人中的協調能力 5)、辨別和改正計劃中的缺陷 6)、檢測應急設備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2、應急預案演練情況 為了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救援隊伍的整體能力,以使在事故的救援行動中,達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3、應急訓練與演習的基本任務是:鍛煉或提高隊伍的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