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筑美學分析 錢棟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筆者的家鄉白居易詩中的江南腹地蘇州,本文著重從建筑美學方面分析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只有在參觀完所有室內空間之后,才會真正理解整個空間的設計精神。外立面的形體穿插造就了室內空間的豐富性,而室內空間的多樣結構同時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風格特質。空間也是人為的,貝聿銘先生最新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空間意向:天造與人為的聯姻 “希望從中國古代山水書畫中尋找園林設計的靈感”,這是貝聿銘先生對蘇州博物館,這個被稱為自己的“小女兒”的
2、封刀之作的評價。雖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著西方教育背景,但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卻從來不缺少中國元素,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精神的方面,蘇州博物館無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鮮明的空間特征和獨樹一幟的結構將現代與傳統完美結合,塑造出一個立足現代審美的新中式園林空間。 穿過一座由玻璃和不銹鋼棚搭建的大門,一個由鋼梁和金屬百葉構成的入口吸引了來訪者的所有目光。通過一個別致的圓形孔洞,人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情調。以借景的手法,設計師將空間的靈性與活力展現給觀眾,遠處的山水園林也成為了聯系內外空間的紐帶。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玻璃頂棚肆無忌憚地讓室內充滿陽光,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匯和對空間的影響
3、力。 如果說前庭是整個空間樂趣的前奏的話,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內之后,才會發現整個空間的動人之處。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間,將中庭設計成八角形,同時隨著層高的遞增而變換墻面造型,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頂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與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強調出各個形體的轉折,形成了豐富、充滿節奏的空間效果。同時,由于形體多變,透過頂窗照射進來的陽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強調了空間的戲劇性。正對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園林景色一覽無余,成為中庭最引人入勝的風景。兩側的墻面上有兩個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綠色景觀,像極了兩幅掛在墻上的畫。不難發現,簡單的幾何形是設計師塑
4、造空間的語言,然而這些現代的設計元素通過穿插與組合,創造出來的卻是充滿傳統味道的空間氣質。中庭的吊燈也是獨立設計的,將傳統中式花燈取其形,再利用方形與菱形的結構將傳統精神完美地與現代材料結合而成。 連接東西兩大展廳的是有著條狀木質百葉屋頂的走廊。東面走廊的盡頭是提供休息的場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貝老先生精心挑選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與頂部四方大氣的花架形成強烈的對比,陽光透過樹葉在純凈的墻面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頓時給空間增添了活力與激情。傳統與現代兩種審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現出貝先生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獨特見解。 由走廊的盡頭轉折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庭院。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貝老先生一改中國園林曲徑通幽的
5、造園傳統,大膽地利用直線與折線創造出簡潔樸素的庭院。北側,幾片巨大的石塊、細膩的沙灘與清澈的池水共同構成了具有現代意味的園林小品。以墻為紙,以景為墨,像極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別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動的是,園中的竹和樹都是設計師親自挑選,每一棵都姿態優美,線條柔和,與建筑形成剛柔相濟的美。 在兩大展廳的中間,有一處完全以傳統設計手法營造的展廳,名為宋畫齋。整個宋畫齋被安排在一個半露天的庭院中顯得格外搶眼,在與簡潔現代的展廳的對比之中彰顯出傳統空間的獨特神韻。因為宋代木結構的古建筑現已存之不多,所以,整個小建筑就可以說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藝與地道的傳統結構向人們展示古典的空間特質。 情
6、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情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這才是中國傳統的空間本質。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為設計師很好地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這些景與人們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可以這么說,光與影一直是空間設計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讓室內室外環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的重要意義。而在蘇州博物館,貝老先生再一次讓光影成為了空間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陽光讓整個空間充滿祥和與大氣。可能是借鑒了 傳統“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頂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陽光肆無忌憚地透過玻璃傾瀉下
7、來,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著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時刻,參差錯落的墻面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趣且豐富。同樣,貝先生在處理小空間時,也一點不吝嗇使用光影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為了體現傳統園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屬百葉都被木質的貼面材料所包裹。陽光透過這些條狀結構在墻面上形成了連續的光影圖案,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饒有趣味。 頂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陽光讓參差錯落的墻面呈現出有趣豐富的視覺效果。 在紫藤園,可以說光線是空間氣氛的魔術師。來過此地的人無不被投射在白墻上的斑駁陰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與蜿蜒曲折的紫藤枝葉猶如一枝無形的畫筆,在墻上、地
8、面上盡情揮灑。在不同的時刻,光線會令物體產生不同的陰影,似乎時間也是空間設計的重要考量依據,空間的靈性就這樣產生了。當黃昏的陽光再一次照射進庭院的時候,所有物體都被一層金黃色的光暈所籠罩,這正是自然賦予空間的生命力所在。在博物館的其他空間的頂部,基本都是由精細的金屬百葉和玻璃頂棚所構建。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成光影,給白色墻體帶來了如音樂旋律般豐富的節奏。同時,還可以根據天氣的情況調節百葉,始終讓展廳內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條件。 在展廳與展廳之間,有許多別有樂趣的小空間,這些小空間都是露天的,既保證了展廳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為一種借景裝飾讓空 間更有傳統味道。同時,每一處小景都有各自
9、的特點,光影給了它們生命。陽光透過密致的竹林星星點點灑落到地面,這是一種情,靜謐安詳;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墻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種情,詩情畫意。 從樓梯的細部可以看出設計師對于傳統的理解。同樣,細節設計讓簡單的材料煥發出濃濃的人情味。 任何空間,色彩總是首先進入人們的視線,而同時,色彩比形式更能表現空間的情趣。在中國的傳統空間美學中,講求以景敘事,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當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與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其他城市標志性建筑物不同,蘇州博物館采用了一種特別低調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美。為了與周圍環境協調,博物館外墻與內墻都以純凈的白色作為主基調,僅僅在空間轉折處用灰色的線條來勾勒外形,同時,深灰色
10、石材的屋面與白墻相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雨后,灰色的線條則變成深邃的黑色,如同中國畫中濃重的筆墨,描繪著朦朧的江南煙雨。 室內小景的設計概念來源于傳統園林的借景手法,遠處的風景不經意之間成為了墻上一幅流動的裝飾畫。 主庭院,依然是灰白兩色的主基調,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綠。在藍天的襯托下,整個空間猶如一幅宋代文人畫,清新淡雅,恬靜唯美。北部是貝老特別得意的園林造景。不遠萬里運來的巨石被一片片“種”入水中,米黃色與淺褐色互為襯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氣且不失精致。在統一的色調中尋找細微的色彩變化,營造出了宋代著名畫家米芾的水墨畫的獨特意境。 其次,灰白兩色的墻面作為環境
11、色彩的高調部分,著重突出了空間中處于中間調的其他景物,包括綠色植物、藍色水面、水中的魚兒以及在建筑中活動的人們。就像貝先生所說,不要過分在意建筑,其中活動的人們和景色才是真正讓空間呈現經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 把建筑和室內空間的色彩歸納為簡單的幾種色彩,是貝老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刻詮釋。如同創作一件繪畫作品,設計師將自己對于生活的感受,對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于空間心理的把握融會貫通,最終抽象出最合適的色彩。這是一種繼承傳統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韻味和精神內核。 三角形的二坡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陽光透過金屬隔柵傾瀉下來,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著投射角度。 紫藤園,方形的花架與蜿蜒曲折的紫藤枝葉猶如一枝無形的畫筆,在墻上、地面上盡情揮灑。光影無疑是成就空間意境的魔術師。 金屬材料解構了江南建筑的坡屋頂,連燈具也是由簡單的幾何體組成。強烈的現代結構一點也不削減傳統園林的精致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