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智能化建筑離我們有多遠前言當您享受建筑帶給您的庇護時,可曾想到,建筑,由于在建設以及使用過程中存在能源、資源等諸多消耗,已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構成傷害?當您贊嘆設計恢宏的建筑成為城市中的靚麗風景時,可曾意識到,鋼筋混凝土的森林正在侵蝕著自然美景?讓我們用事實回答以上問題!研究表明:建筑在其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造成大量污染,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環境。讓我們看看以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吧:我國住宅建設過程中消耗的能耗達到總能耗的20%之多!耗水占城市總用水的32%!城市用地中有30%為住宅所消耗!耗用鋼材占全國用鋼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國總用量的17.6%
2、!由此再推算一下生產以上資源所要消耗的水、煤等等諸多自然資源,以及對自然構成的污染、消耗等諸多損害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形勢、數量巨大的年開發量、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向我們亮起了紅燈,改變現有的粗放型的開發模式,發展生態化、健康型的可持續發展建筑勢在必行。給建筑一顆生態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始探索一種可持續的人類聚居模式,邁出了探索建筑、人居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步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習國外已經成型的生態建筑理論,研究他們已經成熟的生態技術以及生態社區的相關案例,對于我們迅速發展適宜本國國情的建筑生態技術,改變建筑體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具有極大的參考借鑒作用。國外
3、生態社區以低環境沖擊性、高自然親和性、居住環境的舒適與健康性和倡導社會和諧性為主要特征,在生態社區發展方面,有以下趨勢:第一、空間布局上,強調緊湊性。現代城市過分強調功能分區造成對汽車的依賴;而城市的郊區化、分散化則會導致交通、環境、社會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而緊湊型城市通過減少出行并提倡步行或自行車交通,能夠達到節約資源(包括土地)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二、建筑的生態技術發展上,強調重視高新技術的應用。生態社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生態技術的支撐和推動。通常國際上把生態技術分為三個層次,即:簡單技術、常規技術和高新技術。從國外建筑技術的應用上來看,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更
4、加重視高新技術的應用。例如,著名的綠色建筑的樣板:英國BRE的環境樓,就綜合運用了如智能照明系統、47平方米的建筑用太陽能薄膜非晶硅電池、8萬塊再生磚、無害的涂料和油漆等等多項生態智能化技術。第三、在社區整體規劃方面,強調自然化、生態循環最大化。國外在進行社區規劃時,十分注重“因循自然”的原則,力求通過社區各類資源的合理組合以及采用適當的生態技術達到生態循環的最大化,將居住社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物減少到最小,甚至是零排放。最典型的實例就是英國倫敦BED零耗能小區。它通過綠色交通組織、水資源保護、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建筑主體結構充分節能實現了社區整體的最低能耗。第四、在生態社區建設上,強調公眾的公
5、共參與性。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特別強調公眾(居民)的參與性,讓廣大居民參與到社區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的各個方面。環保意識從娃娃抓起,在歐美很多國家,小朋友從小學就開始接受環境保護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另外,政府也會出資修建環保基地等對公民進行環保教育。我國生態建筑/社區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啟示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顯,人們居住需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生態技術被運用到我國的建設工程中去,我國生態建筑以及相關科技的研究方興未艾。例如:北京“清上園”項目在綜合利用太陽能方面走在了同類項目前列,不但切實為業主節約了居住成本,方便了業主生活,而且,也為項目賺足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從同檔次樓盤中脫穎而出,
6、令開發商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北京“鋒尚國際公寓”項目則通過“柔和式天棚制冷采暖系統與輔助新風系統”的綜合運用,使居住者告別了“空調暖氣時代”,實現了居住品質的整體提升,為項目增加了獨特的賣點;而北京“萬達廣場”所采用“內循環式玻璃幕墻”,單此一項技術的應用,不但節約能源30%40%,而且“全呼吸式智能大廈”的形象也使項目的主題更加鮮明獨特,為項目贏得了“健康環保大廈”的話語權。縱觀以上實例,我們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注重生態智能化技術,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運用生態智能化技術,這無疑對我國建筑生態智能化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研發力量薄弱、市場接
7、受度等一系列因素,我國生態建筑及其技術的發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研發(運用)缺乏系統性。在西方國家,對生態技術的研發以及應用已不局限在住宅體本身,而是擴展到從社區、城市乃至區域層面,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社區生態化的過程。而在我國,對生態技術的應用還沒有形成一個從頭至尾的系統,更多時候,是單個,或者幾個技術的堆砌,是開發商為了增加項目賣點的噱頭,實用性往往不強。第二、效果缺乏可評性。在西方國家,政府對生態技術在建筑體中的應用是十分重視的,并且出臺了相應的評估條例以及相關的獎項,以鼓勵在此方面貢獻突出的社區或者個人。比如,前面展示的英國BED社區,就曾經獲得了2000年英國皇家建筑協會頒發的“可持
8、續建設最佳示范例”獎,更多信息源于北斗星導航()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從事生態高技術建筑研究的著名建筑師如理查德羅杰斯,諾曼福斯特等等。而在我國,雖然有關建筑、社區方面的獎項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是,對于鼓勵生態技術、生態社區方面的專門獎項卻不多見;而生態技術的研發力量,也相對比較單薄。第三、推廣缺乏參與性。在西方國家,生態社區的建設是一項全民行為,是居民自發和主動的過程。而在我國,生態技術卻曲高和寡。生態社區真正的受益人居住者,由于社會責任感、相關知識等的缺失,對生態技術往往并不關心,有時甚至因為考慮到成本而有抗性(認為新技術的應用會導致購買、居住成本的增加)。另外,在后期維養方面,由于生態技術
9、的特殊性,需要專門人員對其進行維護,這也對物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我國生態建筑/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客觀分析,和對國外成功經驗的總結學習,我們覺得,國外的成功經驗對我們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社區”有以下幾點啟示:第一、從微觀到宏觀,整體考慮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從城市空間形態、土地利用、交通體系、住區空間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多角度、多層面、系統化的研究生態社區。第二、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國外生態住宅社區的建設已有20多年的歷史,各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國幅員廣闊,各地氣候差異大,所以,生態技術的應用必須因地制宜,開發適應不同條件,不同環境的生態技術。第三、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提高全民
10、環保意識,使公民真正意識到生態社區的有益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生態智能技術才能夠真正用于實踐,服務于生活,居民也才肯為生態技術的應用“買單”。第四、發揮典范的標桿帶動作用,通過樹立生態技術運用、生態社區建設典范,督促其他社區查找差距,改進提高,從而推動生態社區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綜上所述,盡管在建筑生態化這一過程中,開發商、設計師和建設單位需付出很多艱辛和努力,并將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毫無疑問,舒適節能環保的高品質產品是中國住宅發展的方向,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住宅舒適度,降低能耗并保護環境,在技術實施和市場回報上完全可行。隨著建筑技術的迅速普及和大規模應用,住宅產品的科技成本還將逐步降低。作為房地產從業人員,我們既是項目規劃設計的參與者,肩負著宣傳、推廣此類技術的使命;同時,作為一名公民,我們還是此類技術的受益者與生態環境的維護者,所以,研究此項技術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不但能夠豐富我們的專業知識,為開發商提供更加符合時代潮流和市場需求的項目建議,還能夠增強我們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推動生態舒適節能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努力! 本文作者來自建企網絡科技,轉載請注明出處:上海建企網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