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建筑設計與環境的關系老子的道德經說;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為與自然環境整合的開始便是建筑。建筑,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建筑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筑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建筑藝術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回顧中外的建筑史,我們的祖先前輩就充份發揮了應用自然環境這一
2、方面的智慧在搭 建居舍的技巧上。在中國這一片遼闊的土地上,從北到南、東到西、平地到高 原等不同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孕育了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陜西和河南的黃土高原上的窯洞、云南壯族及臺灣的桿欄建筑、福建的土樓等等形式完全不同的。 這些建筑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適宜于不同地區自然環境,與風景、林木、地形融為一體,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環境的各種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環境,又要服從于自然環境,這是建筑師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 原則。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筑,對外應有利于形成小區外部環境,對內應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內環境。這些建筑像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地區自然環境
3、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建筑外部環境涉及內容寬泛,從宏觀到微觀涉及地球環境、地域環境、地方環境以及城市環境等方面,其內涵涉及文化、社會、心理、行為、生態、美學等領域。因此,深入地研究建筑外部環境的構成及其規律,有助于我們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對環境認知更具清晰性和條理性。建筑是始終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并與之不可分割的。人是環境和建筑相聯系的媒介,建筑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與環境的聯系也 就是人的需求與環境的聯系。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作用,因此人對環境的需求也決定了建筑的特征。建筑離不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同時或輕或重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社會心態和審美情趣的。建筑與自
4、然環境是通過人的因素把它們聯系起來的,反過來建筑又將人和自然環境聯系在一起。建筑的功能必須滿足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人體活動尺度的要求,其次是人的生理要求,最后是人的活動對空間的要求。環境對建筑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人的生理要求的影響。在對待建筑和環境的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觀點認為;建筑是自然的,要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建筑是人創造的產品,不應該模仿自然,而要和自然形成一種有機對比。其兩種觀點我認為是可以并存的,萊特說過建筑與自然協調一致的最終目的是是建筑和環境統一。其不同的是一個通過調和達到統一,一個通過對比達到統一。盡管他們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都肯定和建筑和環境
5、之間的關系,都不否定建筑應該與環境共存。每一個城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體現其獨有的特點;而依托自然環境而建的人工建筑與原有景觀相融合,構成了城市新的環境風貌。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元素,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到城市風貌、人民生活質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眾多原則性問題。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重視建筑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筑與環境它們在層次和結構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原始人類的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農耕經濟時代,建筑與環境仍然保持著蒙昧的平衡狀態;近幾百年來,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時期,鋼鐵、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中大量應用,破壞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在研究不同國家和建筑設計中,可以發現建筑空間的差異不能簡單地歸納為尺寸感和生理學之間的關系,而是受到其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社會歷史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差異。環境造就了建筑,建筑物是否與環境和諧共存,主要視其能否充份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建筑環境本身是實體存在的東西,因此從視覺的角度來看建筑環境對人的心理作用是很直接的。(: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王嘉敏,女,湖南人,學歷,職稱或職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