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建筑中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淺議蘇州博物館新館摘要:蘇州博物館新館是建筑大師貝聿銘集智慧和情感的封箱之作,在充分滿足了其功能性的同時,更以建筑中的中國古典韻味征服了觀眾。新館的外觀形象與展示內容相輔相成,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藝術中的完美體現。本文歸納總結出新館建筑中運用到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探索在現代建筑中怎樣體現中國傳統建筑風格。關鍵詞: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新館的建筑獨具特色,被貝聿銘親切的稱為“最親愛的小女兒”,整座建筑結構巧妙、意境深遠,恰如傳統的蘇州。山石、湖水、花草、樹木,與粉墻黛瓦的主體建筑相映成趣。新館總建筑面積 26500 平方米,分東、西、中三路,中路立體建筑
2、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陽光透過綠茵茵的竹林照進博物館,建筑和園藝顯得古意盎然,新館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一、新館中體現的園林文化新館建筑中有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庭院綠化恰到好處。在展廳與展廳之間由圍墻隔出的小內庭多用花草樹木裝扮。透過正菱形的側窗,一眼就可以從南望到北,從東望到西,樹木景象影影綽綽,傳統園林文化中的框景與借景就被這一個個排列有序的窗戶巧妙的完成了,從同一個窗戶的不同角度看過去,就會體會到 “步移景換”的園林趣味。位于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的布置,更是煞費苦心。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筑相圍,北面與拙政園
3、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 1/5 的空間,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源于傳統的蘇州園林,又不完全相同。竹子的運用,使主庭綠意盈盈,風吹之下盡顯靈動氣韻。“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山水景觀別具一格,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整個主庭院所顯現的生機,得益于對自然萬物一體、同構同源同律的看法,讓觀眾不由得又落入自然的懷抱,整個建筑跳躍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和神韻。(小橋、八角涼亭、竹林,傳統的園林文化盡顯無遺)二、 新館中體現的江南特色作為蘇州東北街上建筑群中的后來者,新館的建筑范圍被劃定在拙政園和忠
4、王府之間,這就要求它既不能喧賓奪主,又不能綠葉襯花,而應與前兩者相互呼應,并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魅力。由此衍生出新館的特色:不高不大不突出。從高度上看,古人傾向于低矮的建筑,這種接近大地自然的建筑意,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于是新館展示區最高部分不超過兩層,又開發了地下的一部分空間用作臨時展廳使用。在色彩方面,新館保留了粉墻黛瓦的蘇州特色,同時對建筑材料加以創新,用顏色更為均勻的灰色花崗巖石取代傳統的灰瓦,也算是融入了原本已有的“人造自然”。結構上,建筑整體采用現代鋼結構替代蘇州傳統的貼式梁架結構,并在內部輔以木質邊框和白色天花,以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取代傳統建筑的雕花窗棱,配以光潔的白墻面。種種
5、簡潔新穎的處理方法,既能體現新館建筑的本源是傳統蘇州文化,又突出了它不落俗套的現代感。新館的屋頂在體現出錯落有致的江南坡屋建筑特色的基礎上,更突破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建筑群采用的是貝聿銘先生慣用的現代幾何坡頂。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設計匠心獨運、充滿智慧。天窗開在中央大廳的中間部位,光線透過不同圖案的木紋遮光條板濾下,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變幻,產生出動人的光影。光是大自然的呼吸,人置身其中,與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光影互動,自然的生動靈韻盡顯無遺,觀者也不覺得與自然融合為一體。新館中自然光的運用,使博物館顯得通透,讓室內更加寬敞明亮,讓人產生更為廣闊的聯想,有一絲虛
6、空、有一絲神秘,仿佛留給觀眾更多的空間去思索,去與天、與自然傾心交流。(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 (無論從色彩還是樣式上,都是傳統的江南特色)三、 新館中的其它中國文化在新館湖水的一側,我們能見到那個設計得雅致幽靜的八角茶亭,那是設計師童年的記憶,將茶亭置于水中,正是借傳統文化中靜態之水所具有獨特意蘊表達他對家鄉發自心靈的眷戀情結。而亭有八角,也是根據中國古代建筑一般遵循的陰陽數理。中國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天在上,所以建筑層數要合天數,即奇數;地是方的,在下,所以平面形狀要合地數,即偶數,塔或亭的平面都是偶數邊數。環視整個新館,建筑中除了綽綽綠影,給人的總
7、體印象是體現蘇州建筑傳統特色的黑灰白三色。白色與黑色在中國古代色彩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白黑乃五色之宗,被認為是與宇宙萬物尚未形成的 “混沌”狀態相聯系的色彩,道家曾經將道學稱為“玄學”,玄與黑相聯系,故道家尚黑色。百余黑的無色之色,也與道家淡薄無為的思想聯系在一起。黑白對比中顯現出明顯的陰陽相成的意境,表現出陰陽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的特征。而灰色由黑白兩色調和而成,意為中庸,也符合古人的哲學思想。新館的這種色彩搭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內涵。四、新館對于現代中國風建筑的啟示新館的成功設計不但證明了傳統性和現代性有機結合的可能性,而且為如何實現這種結合提供了很多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這對我國的建筑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對新館建筑的分析,可以體會到其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中表現為美學原則和建筑形態,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關注建筑與環境、人文相互交融等等,對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現代建筑怎樣體現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