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的構建摘要:隨著生活水平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人們開始逐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對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提出新的挑戰和發展方向。基于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現狀的調查和研究,本文提出了這種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構建措施,以更好地指導相關設施的建設。 /1/view-13077468.htm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澆筑外環境景觀引言:合理的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能夠提升人們的居住品質,并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同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的構建能夠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讓整個環境景觀系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
2、獨立自主運行。同時這種構建模式能夠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證整個系統正常運轉的同時,還能夠充分節約能源,滿足和諧共生要求。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現狀和意義在當前的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過程中,設計和施工企業為能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特征看出:(1)不顧地形地貌條件進行監管設計。一些開發商一味追求小區的綠地面積,或者為了建設大型水景,不顧建筑外的地形地貌特點進行景觀設計和規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并且在這些設施運行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能源進行景觀維持和保護,無法滿足和諧共生要求。(2)未充分利用和保護現有自然資源。在建筑外環境景觀
3、構建時,各種原有的自然資源能夠極大節約構建資金,并能夠對景觀系統進行保護,但是當前景觀設計時,未能對這些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應用,無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目的1。(3)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性較低。這種構建方式會讓建筑顯得較為突兀,并且環境可能會對建筑造成一定損壞。在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時,考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能夠大量節約景觀構建資金,并在景觀運行過程中充分節約能源,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求,同時能讓建筑與環境更好融合,滿足人們審美要求。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的構建(一)充分利用已有自然資源在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時,對現有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大量節約構建資金,并且由于現有自然?Y
4、源在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已經進化出了獨有的小型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所以利用已有自然資源能夠更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進行已有自然資源利用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自然資源的保護。在進行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時,難免會對原有的自然資源造成一定規模和程度上的破壞,所以需要在景觀構建時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尤其是不能破壞內部已經形成的生態系統,從而保證景觀構建完成后這些資源能夠發揮應用的作用。(2)自然資源合理改造。要保證自然資源與建筑的契合程度,需要對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相關改造,但是改造過程要保證自然資源的功能性和穩定性,讓自然資源更好地運行,滿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求。(二)按原有地形地貌進行景觀設計
5、在進行建筑外環境景觀構建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需要按照原有地形地貌進行建筑景觀建設,并且這些地形地貌能夠對周邊環境造成相應影響,所以按照地形地貌進行景觀設計能夠保證整個景觀系統的合理性。同時不同的地形地貌能夠構建出不同的生態系統,并且一些地形地貌能夠提供需要的自然環境資源,為環境景觀的構建過程節約資金,降低構建成本,同時按照地形地貌特點在合理的位置進行建筑建設,能夠充分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延長建筑使用壽命。(三)合理建設綠化系統在進行綠化系統建設時,需要對當地的動植物種類、數量、動物種類及分布進行調查,并要充分了解這些動植物的習性,對于植物來說,需要了解植物對土壤環境
6、的要求,結合當地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并種植,形成綠化基礎。由于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以需要在綠化系統中進行生態系統建設,而考慮動物習性可以對綠化系統的布局、植物種類和植被覆蓋面積進行指導,在整個綠化系統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包括人在內的生態系統,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求。在進行綠化系統建設時,可以充分利用現存的自然環境,以節約構建資金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四)建設小型生態系統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以通過構建小型生態系統來達到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生態系統建設時,需要充分考慮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并設計出相應措施,生態系統的構建過程如下:(1)植被建設。生態系統中最
7、基本的就是各種植物,需要根據當地土壤、光照以及降水條件進行植被選擇,并合理確定植被覆蓋面積。(2)動物投放。動物間的關系對生態系統影響較大,在進行動物投放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保證小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3)人為因素。在進行生態系統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人對植被的破壞程度,以及人對動物分布的影響,所以在生態系統設計和構建時,要針對這一點采取相應措施。(五)保證各類設施與環境的融合性合理的景觀設施設計能夠讓建筑與周邊環境更好地進行融合,讓建筑不會太過突兀,并且各類設施也可以對自然資源進行收集利用。例如,目前一些小區道路已經實現“海綿化”建設,這種道路能夠將降水進行收集,為植被或水景進行供水,更
8、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所以在建筑外景觀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采用這種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收集,并且隨著科技和材料學的發展,各種新技術已經能夠被用于資源收集體系中,并對這些資源進行回收利用,更好地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環境景觀構建時,需要對這些建筑材料的安全性進行論證,降低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結論:綜上所述,在建筑外環境景觀的構建中,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建筑外環境景觀不能滿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要求。要達成這一要求,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原有環境、建設小型生態系統以及保證各類設施與環境的融合性來滿足要求,讓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參考文獻:1才子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建筑外環境景觀營建探討J.山西建筑,2018,44(01):38-40.2丁莉.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景觀設計中初探J.建材與裝飾,2018(1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