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筑材料一、木材木材是住宅建設中的主要材料。過去,近林者就地砍伐,無林者輾轉外地購買。紅松、榆木、落葉松做梁、檁、椽,白松、樺木、柳木、楊木等多用來裝修門窗。傳說椿木為樹中之王,有的地方建房中總要用一點椿木,但忌做立柱。二、石料山區人建房就地采集石頭加工成不同用途的石料,用來做墻基、砌沿臺、立柱礎、壘石墻、砌窯洞、砌臺階、鋪石路。有錢人家請石匠在石上雕花刻畫,在門口立石獅、石鼓,以示榮耀。三、磚瓦磚有小磚、城磚、方磚、巴磚、造型磚幾種。瓦分桶瓦、板瓦、滴水瓦、當瓦等。磚是土木建筑的主要材料。墻壁、鍋臺、鋪地、砌門樓、壘炕沿等,都離不了。磚瓦制作在過去是要歷盡艱辛的。先用黃土泡起
2、泥,第二天一早用鐵棍把泥抽勻,倒翻一遍,軟硬適中后,取早已泡濕的模具稱為坯模子,多為一模三坯。用細沙滾過稱為“糙模子”,使泥與模不粘連。年青力壯的小伙子,脫得只剩一條大褲衩,唾手往泥堆前一蹲,抓一把早備好的綿細干土往地上一撒,雙手用力插入泥堆中就勢一刨一滾一舉,照準模子一摔,只見四角豐滿,中心平整,不多不少正好一模。連摔三眼,端起模子急步走向修整光潔干整的坯場頭擺平,迅速一扣,輕輕一提,整齊的泥坯便擺在地上。這樣依次一模接一模、模模相等,橫平豎直非常壯觀。一個體力好的小伙子端著近三十斤重的模子,一天下蹲起立急走近千次的重復,把二、三萬斤黃泥變成二千多個土坯。到傍晚半干時,再一個個扶立起來。第二
3、天天不亮就要上垛碼起,一為快干,二為騰出場子再扣新坯。到裝窯時,把碼垛起的二十多個干坯用繩套一兜角便背起來了。燒好出窯再從熱烘烘的窯里一步步背出來。扣坯燒窯這一重體力的勞作,使多少小伙子們脫皮掉汗、彎腰駝背,卻為人們居住的舒適溫暖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瓦有板瓦,一般在房頂上鋪一層,在屋脊處鋪的是桶瓦。屋脊上還裝特制的獸頭、花磚。四、土坯平川窮苦人家蓋不起磚瓦房,多砌土墻成屋。所需土坯自己制。先把濕土裝入模子,雙手持一木杵砸實后扣出來,等風干后待用。有的人便找一片下濕淤泥的草灘,用方鍬直接裁出方塊晾干,用來壘院墻。五、灰及其它建房用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淋少許水,粉成石灰粉,打基拌土用或加土和破灰泥泥縫、抹墻、壓瓦當引泥。熟石灰是用水化成灰漿濾去石渣,淋入挖好的灰池里,待水凝固后壘磚時砸勻用,或加沙子成沙灰用。還有的在白灰中加入麻刀、草紙,抹灰墻,經抹平、壓光后潔白錚亮。如土平房要抹墻抹灰頂,要在頭一年將石灰與糠一起埋入地卜,第二年挖出來加沙子石子等和勻才用,百年不壞。建筑材料還有椽上封泥的葦棧、木棧、竹棧,以及麥秸、稻草、砂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