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代縣邊靖樓的建筑特色邊靖樓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典型的軍事防御性建筑,位于北京至原平鐵路線上的代縣城,它聳立于縣城中央,俗稱鼓樓,又名譙樓,是古代守望敵人、擊鼓聯絡、指揮作戰的重要軍事設施。邊靖樓有守衛北邊使之安寧之意,是北方軍事防御建筑體系的核心,因此,邊靖樓又有“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一、邊靖樓的空間布局邊靖樓主要由通道、臺基和樓體三大部分組成,城墻高14米,厚7米,臺基高13.3米,長43.3米,寬33.3米,樓身高26.7米,總高40米。樓體建在城臺之上,通過由一條青磚鋪設而成的臺階連接,臺基上有城墻樣式的大垛口。邊靖樓為三層四檐,上層為重檐歇山式樓頂,二層設有勾欄,三層于勾欄之下設平座
2、。一層檐下不施斗棋,斗棋僅施於二三層上,二層檐柱之上施五彩雙翹斗棋,三層檐下施五彩重昂,每層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疊柱網布局,別具特色。邊靖樓的布局嚴格遵照禮制,一層用于排兵布將,二層作為會議室,三層則為指揮作戰、了望敵情的地方。邊靖樓的底層為大方形城臺,之上做單檐,第二層做五大問,帶廊子共七間,在上層做歇山式頂,第三層的進深皆做五大間,構成一個方形,實質上呈現了一個矩形,在歇山式頂中設有一個平座,登樓的人可以從樓內走出外檐,欣賞代縣城的景觀。邊靖樓是以“間”為單位構成的單座建筑,樓身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四周為廊坊。就單體建筑而言,邊靖樓是以普遍的長方形平面為建筑形式,并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樓層
3、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樓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從而將整體建筑凸顯得格外雄渾壯觀。二、邊靖樓的建筑結構邊靖樓以木材和青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為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木構架結構”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斗拱和榫卯又較大的伸縮性,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
4、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倒屋不塌”即生動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邊靖樓建筑二層以磚木混合結構為主,三層以梁柱木結構為主,廊柱內柱與柱之間安裝有格門和格扇代替墻面,都為四扇,既通風、采光、裝飾,又與外界隔斷。邊靖樓中窗戶與門的制作為“攢插”工藝,這種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木材的應力。“攢插”工藝省工省料、舒展大方,它不僅使幾何紋樣的門窗展現驚人的細膩風范,也使花節這一原本只是門窗構件的小小物事變得多姿多彩。邊靖樓的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周圍廊用四柱。各層檐下皆有斗拱,結架精巧,結構合理,連接嚴密。邊靖樓的四層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動韻律美,再加上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
5、,給整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感覺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傳統建筑屋頂美的杰作。三、邊靖樓“天人合一”的選址藝術邊靖樓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不僅建筑內部各組成部分充分考慮了配合與協調,而且還特別注意了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空間追求,對建筑周圍的環境,如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等與其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遵從這一原則,邊靖樓的選址集中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建筑思想。中國傳統風水學認為選址要求坐北朝南原則,中國位于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于北
6、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三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律書云:“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據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結論邊靖樓造型獨特,根據縣城特殊的地理環境而運用特別的營造法式,樓體梁架精巧、結構合理、建造宏偉,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華軍事建筑體系的全面和完備。邊靖樓的構建布局,充分顯示了古代軍事建筑文化的技藝,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而且在建筑材料、布局形式、人文觀念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