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標準化方案一、工地建設標準化1、項目經理部、試驗室及各施工隊駐地生產生活設施均按照標準化施工指南要求進行建設。設置專用會議室,并在會議室內張貼制作標準的工程簡介、組織機構框圖、線路平縱面圖、橋梁立面圖、平面圖和斷面圖、工程形象進度圖和網絡計劃圖、安全質量保證體系、晴雨表、施工場地布置圖、各種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等,并設置1m的寫字板。2、本標段投入工程物資和施工準備數量較多,規格、型號多樣,將根據工程需要陸續進場。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存放做到集中存放、保管、領用,確保不受潮、不損壞、不失竊。袋裝水泥堆放應在建造好的防雨防潮的水泥庫內,墊高離地面30CM以上,遠離四周墻體30CM以上。3、
2、所有施工場地計劃用20CM厚水穩碎石、25CM厚水泥混凝土硬化,并設置排水溝,隔料倉,材料按要求堆放并立好標識牌。4、按照規范要求設置施工現場的臨時設施,安全文明標識和安全防護設施,施工現場擬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牌20面,施工標志牌50面,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操作規范進行施工,加強安全管理,特別是用電、防火安全管理。5、生活區(1)食堂、廁所食堂廚房和餐廳分離,廚房內全部采用瓷磚鋪砌,食堂炊事班隨時擦洗,保證食堂內整潔衛生。為防止蚊、蠅等影響食堂衛生,食堂和餐廳的門窗均設有紗門窗。(2)廁所設專人每天對廁所進行清洗和維護,保證廁所內衛生、整潔及排污處理得當。6、水電情況2(1)給水、排水供水直接采用當
3、地自來水供應,院子四周設置排水溝,排水溝排水溝采用30*30*30cm暗溝,直接和公路排水溝進行連接。(2)供電項目經理部所有用電均采用外接的380v高壓電。7、文明施工管理是創優規劃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施工中要加強文明工地建設。(1)由現場經理對場容場貌、料且管理、環境控制、綜合治理等方面確定責任人,采取“標準明確,責任到人”的管理目標責任制,將文明施工落到實處。(2)場容場貌按規劃布置臨時施工設施,建立平面信息信號管理系統,對各項生產、生活設施、道路、管線、電力線路、各類物資放置場地及臨時倉庫實行平面動態管理,定期檢查考評,有獎有罰。場地按規劃要保證運輸道路暢通,遇雨及時組織排水。(3)物
4、資及設備物資按類別采取庫房和大棚兩種方式儲放,做到料架整齊,產品標識正確,檢驗狀態無遺漏。定點加工機具應設防雨棚。(3)環境控制建立衛生清潔責任制,劃分衛生責任區域,由各責任人具體負責。施工污水采用軟管排入既有排水系統或流入規劃的滲入坑、沉淀池內,杜絕無組織排水,保證水土完整不流失。生活臨建區域采用明溝排放雨水,生活廢水通過埋地管道排入集水坑。食堂干凈衛生,炊事人員定期體檢,持證上崗。(4)綜合治理搞好施工現場及生活區域的封閉管理,教育職工遵守作業秩序和現場管理紀律。搞好職工宿舍文明評比活動,做到整齊、明亮、通風。建立現場巡查保衛及值班交接記錄制度,防止外部閑雜人員入內損壞成品和半成品、盜竊施
5、工資料。搞好地方關系,為順利施工創必要的條件。二、拌和場建設標準化1、場地面積要求滿足拌和設備安裝、材料堆放、運輸要求。瀝青混合料拌合站面積不宜小于20畝,無機結合料拌和場與水泥混凝土拌和場面積應滿足拌合設備安裝、生產、材料堆放、運輸要求;因地制宜選擇較寬敞拌和場地。2、場地位置要求拌合站建設應考慮到瀝青混凝土輻射運輸,應遠離居民區,不干擾民眾生活,不污染環境。3、場地建設及有關要求拌和場場內地面必須進行水泥混凝土硬化拌和場地站內場地采用“20cm水泥混凝土面層+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20cm砂礫墊層”硬化;確保場地使用的耐久性及清潔環保。各類機械底座嚴格按照廠家提供的底座設置圖進行混凝土
6、機械及各種預埋件的施工,保證機械的順利安裝。若為臨時拌合站時,在不污染原材料和拌合物的前提下,應就地取材對場地進行硬化,滿足運輸、環保和農田復耕的需要。場地布設相關要求拌合站應設置場區平面圖、安全生產警示牌、安全生產宣傳牌、消防保衛牌等。拌合站出入口、拌合樓控制室應設置禁令、警告和指令標志。拌合站應懸掛“操作規程”和主要技術指標,瀝青混凝土配合比標識牌應懸掛于醒目位置。站內應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完善排水系統場地應有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周邊應設置排水溝,以便將降水引出場地外。同時,應將集水池、沉淀池和污水過濾池等納入場區規劃,與拌和場場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嚴禁將拌和場內廢水直接
7、排放。材料儲存與堆放石灰、粉煤灰等材料應覆蓋,防止雨淋與污染。集料應堆放于經過水泥混凝土硬化的場地。不同品種、規格的集料應分隔堆放,分隔墻高度不宜小于2m,以各種集料不串混為度。水泥、鋼材等建筑材料應設置防雨、隔潮設施。袋裝水泥應庫存,與地面間隔高度不應小于20cm,堆放高度不應超過10袋。鋼材應進行覆蓋,不得就地堆放,隔離高度不小于20cm、且鋼材不得接觸地面。材料堆放地須設立標識牌。標識牌應豎立或懸掛于醒目處,標明材料名稱、規格和型號等。水泥及瀝青混凝土拌合站應設置標有混凝土理論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每盤混凝土各種材料(含外加劑)用量、塌落度等內容的告示牌。三、施工工藝標準化1、瀝青面層的施
8、工工藝流程圖:原材料選定及試驗下承層檢測驗收附屬構造物驗收合格混合料配合比設計灑透(粘)層油備料測設高程網、定射基準線劃分攤鋪帶、攤鋪機就位檢查溫度廠拌瀝青混合料混合料運輸卸料、攤鋪瀝青混合不合格鏟除重做光輪壓路機終壓輪胎壓路機復壓光輪壓路機初壓檢查溫度檢查溫度檢查溫度接縫處理壓實度檢測開放交通路面冷卻后2、試拌和鋪筑試驗路段2.1面層正式開工前,應先進行混合料試拌。試拌符合要求后,即可鋪筑試驗段。2.2試驗段應確定以下試驗內容:施工機械、設備的組合方式匹配情況;拌和機操作工藝,校核計算機打印裝置的可信度;確定施工工藝,確定松鋪系數;驗證并調整混合料配合比,確定生產用標準配合比和最佳瀝青用量;
9、建立鉆孔法與核子密度儀檢測路面密度的對應關系,確定壓實度標準檢測方法;檢測試驗路滲水系數;其它需要確定事宜2.3試拌和試驗路段鋪筑由駐地監理和承包人共同參加,及時商定有關事項,明確結論。試拌和試驗路段鋪筑完成后,承包人應及時寫出試驗路總結報告,經批準后執行;2.4鋪筑工程量小、且具有同類施工經驗時,可不鋪筑試驗段。3、混合料的拌和3.1瀝青混合料必須在瀝青拌和場集中拌制拌和場的設置必須符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消防、安全等規定拌和場與工地現場距離應充分考慮交通堵塞的可能,確保混合料的溫度下降不超過施工要求,且不致因顛簸造成混合料離析拌和場應具備完備的排水設施。各種集料必須隔離貯存。細集料場應設防雨
10、頂棚。料場及場內道路應作硬化處理,嚴禁泥土污染集料拌和機須配備計算機設備,并在拌和過程中逐盤采集并打印各個傳感器測定的材料用量和瀝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溫度等參數,作為過程控制和總量檢驗的依據。集料與瀝青混合料取樣應符合現行試驗規程的要求。4、混合料運輸4.1從拌和機向運輸車輛裝料時,必須不斷挪動汽車位置平衡裝料,以減少混合料離析。4.2混合料運輸車的運量較拌和或攤鋪速度有所富余,施工過程中應在攤鋪機前方30cm處停車,不能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應掛空檔,靠攤鋪機的推進前進。4.3瀝青混合料的運輸必須快捷、安全,使瀝青混合料到達攤鋪現場的溫度在145165之間,并對瀝青混合料的拌和質量進行檢查。
11、當來料溫度不符合要求或料倉結團、遭雨淋濕時,不得鋪筑使用。4.4運輸車輛進入攤鋪現場時,輪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污物,否則宜設水池洗凈輪胎后進入工程現場,以防止工程交叉污染。5、混合料攤鋪這是瀝青混凝土路面使用質量控制的關鍵工序。5.1攤鋪機必須配備自動找平裝置。下面層應采用鋼絲線引導的自動找平方式,上面層采用非接觸式平衡梁;采用接觸式平衡梁時,輪子不得粘結瀝青,且不得出現壓痕或凹陷。5.2每作業班攤鋪前0.51h應預熱熨平板,預熱溫度不應低于100。5.3下面層攤鋪速度宜為26m/min,上面層攤鋪速度宜為13m/min,以攤鋪機不停機、勻速攤鋪為最佳。攤鋪機的速度應按照拌和機產量
12、、鋪筑寬度與厚度計算求得,并隨時調整。5.4運料車卸料之前,不應用完攤鋪機受料斗中的瀝青混合料,應留少部分混合料在受料斗中,減少離析;5.5調整攤鋪機布料器的速度,保證布料器連續運轉,使出料連續而緩慢;保證兩側混合料不少于布料器高度,以減少攤鋪離析;5.6面層混合料必須在下臥層表面溫度10時才允許施工。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不低于160;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不低于130(正常施工)或140(低溫施工)。6、混合料碾壓6.1碾壓分為初壓、復壓和終壓三個階段。初壓:采用雙鋼輪壓路機緊跟在攤鋪機后進行碾壓。碾壓遍數為12遍。在直線段,應從外側向內側碾壓;在平曲線超高段,應從低處向高處碾壓。適宜的碾壓速度為23km/h。復壓:采用重型輪胎壓路機碾壓,相鄰碾壓帶應重疊碾壓輪寬度,碾壓至要求的壓實度為止。適宜的碾壓速度為35km/h。終壓:采用雙輪鋼筒壓路機碾壓2遍以上,以無明顯輪跡為止。適宜的碾壓速度為36km/h。6.2應盡可能在溫度不低于120前完成壓實,避免在93115的敏感區(亦稱不穩定區)壓實。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