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析建筑空間構成的藝術美法則【摘 要】本文從尺度、平衡對稱、節奏、多樣統一、形體等方面,探析了建筑形式美的法則,旨在對研究建筑形式美的規律有所啟發。探尋建筑藝術的審美創造與現實生活關系,為建筑藝術形式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及設計借鑒。 【關鍵詞】空間的概念;建筑空間構成;建筑空間構成美法則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68-01一、對空間的認知就“空間”的構詞解析理解:“空”,有虛無、空曠、廣漠、向四面八方無限擴展而又可容納其他元素之意;“間”既有“空隙”之感,又有隔而不連的語意。二、空間構成的概念所謂“空間構成”則涵括了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兩大
2、方面內容。物理空間是指由物質實體所界定圍閉的空間;心理空間則是由物理空間的位置、大小、尺度、形態、色彩、材質、肌理等視覺要素所引發的力象空間感受。“構成”,是通過形態分析方法所獲得的空間創造技巧,具有“形態人空間”的有機統一性原則。三、建筑空間構成美法則建筑空間之所以能在人們心理、情緒上產生某種反應,是因為建筑中存在著某種規律,而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種規律。建筑形式美法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對稱均衡。對稱本身就是均衡的。中外建筑史上無數優秀的實例,都是因為采用了對稱的組合形式而獲得完整統一的。在建筑中,無論是組合要素本身,還是各組合要素之間以及某一組合要素與整體之間均具有對稱均衡
3、之美。(二)滲透和層次。借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對景”、“借景”、“泄景”和“引景”等技法,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視覺力象,豐富空間效果。近代技術的進步和新材料的不斷出現,為自由靈活地分隔空間創造了條件,使得與建筑空間自由靈活“分隔”的概念代替了傳統的把若干個六面體空間連成整體的“組合”概念。建筑空間互相連通、貫穿、滲透,呈現出極其豐富的層次變化,所謂“流動空間”正是對這種空間所作的形象概括。(三)空間序列。所謂空間序列,在客觀上表現為空間以不同尺度與樣式連續排列的形態,而在主觀上這種連續排列的空間形式則是由時間序列來體現的。在建筑內部空間中,人的步行速度依然是時間序列要素的標準度量,不同
4、之處只在于,步行速度的快慢和停留時間的長短。由于內部空間使用功能復雜多元,步行速度和停留時間就呈現出相當的差距,正是這種差距使內部空間的設計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藝術處理手法與表現形式。空間序列組織就是綜合運用對比、重復、過渡、銜接、引導一系列處理手法,把單個的、獨立的空間組織成一個有秩序、有變化、統一完整的空間集群。(四)高潮和結束。沿主要人流路線逐一展開的空間序列不僅要有起伏、抑揚、一般和重點,而且要有高潮。沒有高潮的空間序列,會顯得松散而無中心,無從引起情緒上的共鳴。與高潮相對的是收束。完整的空間序列,要有放有收。只收不放勢必使人感到壓抑和沉悶,只放不收則會流于松弛和空曠。(五)過渡和銜接。在
5、空間與空間之間采用裝飾性過渡手法,達到分隔基礎上的空間自然過渡與聯系,并實現其導向功能。以空間界面交融滲透的限定方式進行組合,稱為過渡性組合。人流所經的空間序列應當完整而連續。進入建筑是序列的開始,要處理好內外空間的過渡關系,把人流由室外引至室內,使之既不感到突然,又不感到平淡。出口是序列的終結,應當善始善終。內部空間之間應有良好的銜接關系,在適當的地方還可以插進一些過渡性小空間,起收束作用,并加強序列的節奏感。對人流轉折處要認真對待,可用引導與暗示的手法來提醒人們,并明確指出前進的方向。轉折要顯得自然,保持序列的連貫性。在一個連續變化的空間序列中,某一種空間形式的重復和再現,有利于襯托主要空
6、間。(六)對比和微差。體量對比、明暗對比、虛實對比、形狀對比、方向對比、標高對比等是室內空間常用的對比手法。對比是顯著的差異,微差則是細微的差異,就形式美而言,兩者都不可少。對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襯求得變化,微差則借彼此之間的協調和連續性以求得調和。沒有對比會產生單調,而過分強調對比會造成雜亂。只有把這兩者巧妙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既有變化又協調一致。四、總結建筑形式美法則是隨著時代發展的。為了適應建筑發展的需要,人們總是不斷地探索這些法則,注入新的形式美法則。20世紀20年代,“構成主義”學派雖然在當時沒有流行開來,但“構成”這一概念,經過不斷地充實、提煉和系統化,其原則、手法也可為建筑創造借鑒。構成藝術對設計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建筑、環藝和室內設計領域的設計師更應該掌握構成藝術的內涵,并且能熟練應用,從而增強對室內外建筑空間形態的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使設計作品能夠更好的與使用者的內心情感達到一致和共鳴。參考文獻:1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2蕭默.蕭默建筑藝術論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3斯?斯克魯頓.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