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電集團文化中心(一期)水土保持技術措施方案第一章 技術措施的編制總則1.1措施編制的目的和意義廣電集團文化產業中心(一期)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將改變原有地貌,破壞沿線的地表植被,擾動地表,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來防止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編制廣電集團文化產業中心(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技術措施,目的就是在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規定的“誰開發,誰保持,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基礎上,對工程占地環境狀況進行實地調查,查清工程占地現有的水土流失狀況及水土保持設施,針對工程的建設特點,編制水保措施,確定工程水土流失的直接影響范圍、建設區周邊的水土流失敏感區域
2、以及工程建設水土保持重點防護地段,對工程設計中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行效果分析,并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預測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以達到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1.2編制依據1.2.1法律、法規依據及有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1993年8月1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辦法(水保1994513號文)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水利部1995年5號令)1.2.2技術規范及主要技術資
3、料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44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規范通則(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驗收規范(GB/T157731995)防洪標準(GB5020194)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1996)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 7597)第二章 項目及項目區概況2.1工程概況項目名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文化產業中心一期;建設單位: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施工單位: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
4、公司建設地點:深圳市寶安區龍華街道辦清湖工業區好日子大道 東側、清麗路南側。;2.1.1工程規模 項目總用地面積約81226m2,一期工程用地總面積約22800m2,總建筑面積約101993.78m2,其中地上89658.39m2,地下室12335.39m2。其中包括:1#廠房(地下1層層高4.5米,地上20層層高4.2米)、2#廠房(地下1層層高4.5米,地上16層層高4.2米)、1#宿舍(地下1層層高4.5米,地上19層層高3米)、2#宿舍 (地下1層層高4.5米,地上19層層高3米)。2.1.3建設性質及建設期工程為新建項目,擬于2010年9月開工建設,2012年6月完成,總工期約為2年
5、。2.1.4土石方工程根據擬建項目地形,場地系一次規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預計項目挖方量為1.1萬m3,填方量為0.2萬m3,在建筑范圍內平衡后剩余的挖方量將不運出,做為場地范圍內的場地平整所用。因此,總體上看,本工程的土石方量將達到平衡,沒有棄渣產生,所以不需要單獨設置渣場。2.1.5公用工程(1)給水系統擬建項目給水水源為市政給水干管,擬從清慶路下市政給水管接入。根據建筑設施、水源條件、節能和安全供水原則,采用生活和消防合一制供水,進水管一條,室外管網呈環狀形敷設,管徑DN100。(2)建筑排水系統嚴格實行雨、污分流制。污水經生化處理站處理達標后進行排放。雨水排放方式:屋面設置雨水斗
6、,采取有組織排放,通過主管排入室外。(3)室外排水系統室外場地雨水利用水管與排水溝收集經沉沙后排出。3.1自然概況3.1.1地質地貌擬建場地原始地貌類型為丘陵坡,后經人工挖填及強夯處理,場地地形平坦。場地內地層自上而下分別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第四系坡積層及殘積層,下伏基巖為燕山期粗粒花崗巖。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及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及場地詳勘階段剪切波試驗,場地土的類型為中硬土,建
7、筑場地類別為類。據鉆孔揭露,場地內地層自上而下分別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第四系坡積層及殘積層,下伏基巖為燕山期粗粒花崗巖,層位較穩定。在鉆探控制范圍內未發現活動斷裂、溶洞及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適宜建筑。3.1.2水文氣象深圳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22.4c,最高溫度36.6c,最低溫度1.4c。年平均降雨量為1948.6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年平均日照數為2120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404.9兆焦耳/平方米。夏秋季的臺風因受山巒阻擋,直接襲擊深圳市平均每年不到一次。場地內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及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殘坡積粘性土層中,屬上層滯水,水量較小;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裂隙中,水量
8、一般;此外,在雨季填土中存在上層滯水。地下水水量及水位受氣候影響,補給來源主要靠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3.1.3土壤植被項目區內土壤以紅褐、黃褐等色,稍濕,主要由含礫粘土為主,植被主要以雜草為主,有小部分人工種植的樹木、花卉、綠籬以及一些野生草地等,生物多樣性缺乏。3.1.4水土流失防治情況根據現場調查及項目區水土流失實際情況表明,項目區所在地的水土流失屬于輕度流失,為防治二期三期用地水土的流失,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堆土區坡面,特別是難利用地是該區域內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方,同時也是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對現有的臨時土堆用地,實行以封山育林措施為主,封育、補種、管護相結合的綜合治
9、理措施,使其盡快恢復植被,以提高林草的郁閉度,達到消減地表徑流,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溝道防治工程的布局在土堆外圍挖排水溝每50米設置一個2X2米沉砂池在對溝道的綜合治理中,根據侵蝕溝的發育程度、流失狀況、集雨面積、土壤結構、地質條件等實際情況,本著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溝后主溝的治理順序,因地制宜地修筑截、排水溝,層層設防,攔蓄地表徑流和泥沙,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在溝道的中下部,開設排水溝,將上游下瀉的水和泥沙引排到指定的地方去,形成了“上蓄、中截、下排”的溝道防護體系。另外,在上游來沙量逐漸減少、溝蝕已基本得到控制的基礎上,對流域的治理主要針對流域上游進行整治,采取綜合治理。同時雨季每7天
10、對排水溝及沉砂池進行清理,非雨季每15天對排水溝及沉砂池進行清理。(3)、植物措施施工整地根據減少水土流失程度及林木、樹種和造林要求進行整地。植物措施采取帶狀種植,整地方式采用塊狀整地,整地時間主要在春季和秋季進行。種植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造林經驗,采取植草方法。栽種時間為春季植草,種植時草時應保持水分、隨到隨栽,盡量提高成活率,同時對于種植的草要作好檢疫和病蟲害的防治處理。 臨時排水溝及沉砂池:堆土周邊設置排水溝,主要用于排除周邊來水,排水溝尺寸為300mm300mm,每間距50米設置一座沉砂池(abh為1000mm1000mm1000mm;),排水溝沿水流方向設置0.5%的坡度流向較近的集
11、水井中,利用80污水泵將集水井中的水抽排到基坑上部的排水溝中,并通過沉淀池,排放到市政污水管道內,排水溝及沉砂池為灰砂磚砌筑,排水溝邊墻厚度為120mm,沉砂池壁墻厚度為240mm,M5水泥砂漿砌筑,1:3水泥砂漿抹灰,排水溝及沉砂池底部為50mm厚C15砼墊層。臨時擋攔:a、施工期應避開大風和暴雨天氣,臨時堆渣周圍應設置臨時土袋或雨工布擋攔。b、工程施工應嚴格按照施工程序挖土、堆放、填土、回填表土和棄土、棄渣,堅決杜絕隨意棄土和不按程序施工。臨時工程防護措施擋攔土方約6萬m3,共需雨工布2100m2、臨時擋攔土袋400個、土方114.45m3。4.1監測的重點項目(1)建筑占地防治區:水土流
12、失、水土保持工程穩定性;(2)場內道路防治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程穩定性、植被恢復情況;本項目擬設立的監測點為:a、建筑占地區設2個監測點b、場內道路地設1個監測點將對水土保持工程穩定性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監測,其監測方式以巡查為主。4.2監測內容監測的主要內容為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植草恢復情況以及水土保持各項治理工程實施后的保水保土效益。4.3監測因子監測因子:降雨量、水土流失強度、植物生長情況、防治措施實施效果等。4.4 監測內容4.4.1項目建設區環境狀況其主要監測內容及監測指標有:項目建設造成地形、地貌的變化情況;項目建設占用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項目建設的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棄土、棄石
13、、臨時棄渣體堆放面積;項目建設前后林草覆蓋度的變化。4.4.2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狀況其主要監測內容及監測指標有:(1)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2)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量;(3)項目建設前后水土流失程度變化情況。4.4.3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效益其主要監測內容及監測指標有:項目的水保防治措施實施數量和量;項目的林草措施成活率、保成率、生長情況和覆蓋度; 項目的水土保持防護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各項防治措施的攔渣保土效益;對周邊地區造成的危害情況。4.5監測方法 (1)調查巡視監測法。結合定點觀測、實際調查、巡視等,綜合觀測項目區水土流失情況、水土保持工程所帶來的效益等變化情
14、況。(2)綜合調查法。結合實地調查、測量等,監測部分工程在建設期及運行期水土流失侵蝕程度的變化情況。(3)典型調查監測法。設置典型監測,對建設區進行監測。4.6監測時段和頻率根據本工程的建設特點及工程的運行情況,水土流主要發生在工程建設期間,水土流失監測的重點是工程建設期各區因施工而產生的水土流失和臨時堆土區域,為了反映項目區原生水土流失情況,以便和工程建設后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對比,在施工準備期對項目區的各個防治區進行一次監測。工程建設期每月1次,遇暴雨時加測1次,主要監測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林草恢復期每年2次,主要監測各區林草恢復情況。水土保持監測情況見表4-1。表4-1 重點地段監測項目及
15、內容表重點監測區域監測地點監測因子和內容監測方法監測頻次建筑占地區布設2個監測點地形、地貌、水土保持措施的穩定情況調查巡視監測施工前1次、工程建設期每月1次,暴雨期間加測1次。場內道路區布設1個監測點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效益調查巡視監測施工前1次、工程建設期每月1次,暴雨期間加測1次。4.7監測機構監測任務必須由具有相應監測資質的單位承擔完成,監測人員必須是經過上崗培訓的合格人員。4.8監測制度監測機構按方案設計的監測重點、內容、方法和時段等,制定具體的重點監測規劃,落實實施方案。對每次監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簡要評價,及時報送水行政主管部門與業主。監測全部結束后,對監測結果做出綜合分析與評價,并編制監測報告,報送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與業主,便于存檔。中建二局廣電集團文化中心(一期)項目經理部 第 2頁 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