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至福州鐵路工程閩贛段閩贛I標第一項目部 施工控制測量方案目 錄1 工程概況11.1工程概況11.2主要工程數量12.編制依據13.適用范圍24. 測量人員的組成及儀器設備25.平面控制測量35.1洞外平面控制測量35.2隧道平面控制測量46.高程控制測量56.1.技術設計66.2.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水準點的埋設66.3.水準儀和水準尺檢校76.4.普通水準測量實施76.5.精密水準測量實施77.測量資料管理及上報88.質量保證措施89.總結9施工控制測量方案1 工程概況1.1工程概況合肥至福州鐵路客運專線(閩贛段)土建工程HFMG-1標段一工區施工范圍: DK343+180DK357+46
2、3,線路長14.283公里。包括五城隧道(出口段)、方思山隧道、桃源隧道、金山頂隧道(進口段)、東溪中橋、桃源中橋、龍尾大橋。1.2主要工程數量主要工程內容包括:(1)隧道工程本段包括四座隧道,分別五城隧道(出口段)3093延米、方思山隧道2802延米、桃源隧道4479延米、金山頂隧道(進口段)2756延米,合計13131延米。其中級圍巖928延米(含明洞),級圍巖1285延米,級圍巖8308延米,級圍巖2525延米。(2)橋梁工程本段含橋三座,分別為東溪中橋2(2-24)m、桃源中橋2(2-32)m、2(1-24+3-32+1-(32+48+32)m連續梁+1-32+3-24m)。合計448
3、延米。2.編制依據1. 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2鐵四院新建鐵路合肥至福州鐵路精密控制網測量技術方案;3鐵四院新建鐵路合肥至福州鐵路精密控制網測量報告;4鐵四院新建鐵路合肥至福州鐵路精密控制網測量平面和高程成果;5. 設計提供的平面控制樁表、水準基點表以及現場踏勘資料;6. 各工程公司長期從事隧道、橋梁、路基施工中所積累的控制測量和施工測量的經驗以及測量設備情況(儀器精度、性能狀況)。3.適用范圍適用于合福鐵路閩贛I標第一項目部標段施工控制測量。4. 測量人員的組成及儀器設備 主要測量人員配置序號姓 名性 別職 務備 注1李永杰男測量隊長技術總負責2石超男 測量副隊長外
4、業總負責3王輝男 測量員外業觀測4周馳陽男 測量員外業觀測5趙永峰男測量員外業觀測6呂煒男測量員外業觀測7李堂男測量員外業觀測8姚成龍男測量員外業觀測 測量設備如下表:序號設備名稱儀器型號儀器精度數量(臺)備注1GPS接收機Leica12005mm+1ppm4已檢定2電子水準儀Leica 0.3mm/KM1已檢定3全站儀Tca1201+11+1ppm1已檢定5.平面控制測量5.1洞外平面控制測量平面控制是在中國中鐵第四勘測設計院交付的CPI級控制點的基礎上,由中鐵十一局四公司精測隊對管段內控制網進行加密。加密控制點的坐標系統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一致。平面控制網按 C級GPS控制的精度要求
5、進行加密。每個洞口至少保證有三個GPS加密點,且兩兩通視。對于長大隧道按照規范定期對洞口控制點進行量測。5.1.1.洞外加密控制點的布設 1).圖形結構好,邊長在200400米之間。2).選擇制高點,山尖上或高建筑物上,視野開闊,便于加密。3).控制點離線路50300米之間,相鄰點之間必須通視,點位能長期保存。4).觀測視線超越(或旁離)障礙物在1.3m以上。5).充分利用測區內原有控制點,以提高測量精度。6).控制點埋設深度及規格符合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的要求。 5.1.2.加密點埋設標300150450650450300650200123456 注:1蓋;2土面;3磚;4素
6、土;5凍土線;6貧混凝土(單位:cm5.1.3.控制測量工藝流程圖技 術 設 計踏勘、選點、建標、埋石觀測原始記錄檢查儀器設備檢校外業觀測(測角、測距、水準、GPS)數據預處理、平差計算檢查驗收、上報審批整理成果資料5.2隧道平面控制測量5.2.1 平面控制測設隧道平面控制測量的任務主要是保證隧道線路正確的走向,保證貫通誤差不超限。1)、洞口投點測設施工時通過洞外精測點,引進洞內采用雙導線布置形成閉合導線,采用全站儀、精密水準儀等測量儀器,精確控制隧道中線。洞口導線點位埋設使用20mm螺紋鋼(鋼筋頂上刻十字線)埋于洞口附近堅固穩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樁位,點與點之間通視良好。點位布置完畢后
7、,利用設計院交接的導線網點GPS點(已知)作基準點,使用全站儀引測附合導線上各點的坐標值(并經平差),使用精密水準儀從高等級的2個BM點測定導線上各點的高程(并經平差)。水平角的觀測正倒鏡九個測回中誤差2.5,每條附合導線長度必須往返觀測各三次讀數,在允許值內取均值,導線全長閉合差1/100000。2)、洞內導線測量隧道洞內導線控制測量在洞外控制測量的基礎上,結合洞內施工特點布設導線,以洞口投點為起始點,沿中線布設,形成導線環。導線邊長根據測量設計的要求并考慮實際通視條件,選擇長邊布設(一般按每250500米布設一組導線點)。導線點布設在施工干擾小、穩固可靠的地方。由洞外向洞內的測角、測距工作
8、,在夜晚或陰天進行,洞內的測角測距,在測回間采用儀器和覘標多次置中的方法,并采用雙照準法(兩次照準、兩次讀數)觀測。照準的目標應有足夠的明亮度。并保證儀器和反射鏡面無水霧。洞內導線平差,采用條件平差或間接平差。洞內導線的坐標和方位角,必須依據洞外控制點的坐標和方位角進行傳算。6.高程控制測量6.1.技術設計根據測量任務和水準測量規范的要求,結合測區實際情況在地形圖上擬定出合理的水準網和水準路線布設方案。6.2.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水準點的埋設高程控制點的布設是在設計院移交的高等級水準點的基礎上進行加密,高程控制網統一采用國家1985基準高程系統。水準點沿線路兩側布設,點間距不大于300米,以能滿
9、足施工要求為準,布設在距線路100米范圍內又不受施工干擾的地方,高程控制網按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施測。實地選點在技術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水準點宜均勻布設在測區內,水準點的位置應能保證埋設標石的穩定、安全和長期保存,并便于觀測。水準點應盡可能選在土質堅硬、安全僻靜、觀測方便和便于 長期保存的地方。施工高程控制的水準點的位置應根據施工放樣的需要來確定,應保證每個分布工程部位至少有2個高程點。按規范要求的規格進行水準標石的制作和埋設。洞內高程必須由洞外高程控制點傳算。每隔100150米設立一對高程控制點。洞內高程采用水準儀進行往返觀測。并定期進行復測。6.3.水準儀和水準尺檢校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
10、規范要求的檢校項目和方法,在測前、測后對水準儀和水準標尺進行檢校。普通水準測量采用DS3型水準儀,精密水準測量采用徠卡精密電子水準儀進行施測。為滿足本項目測量工作,本標段投入了電子水準儀及水準尺1套。參加本項目作業的所有儀器設備均按有關規范進行了必要的檢定或檢驗,并且在有效期內使用。儀器設備的檢定和檢驗:一是送交計量授權檢定單位檢定,二是測量作業單位日常檢驗;儀器檢定證書附后。作業人員對儀器設備檢驗的項目見下表。儀器設備檢驗情況表 儀器名稱檢驗項目檢驗日期檢驗結果水準儀外觀檢視測前滿足規范要求水準器的檢查每天i角的檢校開測后每天開測前水準尺外觀檢視測前水準器的檢查每天6.4.普通水準測量實施
11、線下工程施工方樣時可采用五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施工放樣時若一次置鏡能進行直接放樣,則采用五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放樣,否則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先將水準點引至施工放樣處,以一次置鏡能觀測為準,然后進行放樣。施工放樣時必須執行測量雙檢制,確認測量結果無誤后方可用于施工。6.5.精密水準測量實施針對無碴軌道施工及施工沉降觀測的要求,建立二等精密水準控制及沉降觀測網。控制網密度按設計要求建立。沉降觀測點的埋設按設計要求在橋涵的相關部位埋設,觀測頻率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觀測,確保觀測成果真實、可靠。無碴軌道安裝時高程測量嚴格按設計要求的限差進行控制。水準路線應盡量沿坡度平緩、土質堅硬、車量較少的交通道路施測
12、。選擇標尺分劃成像清晰、穩定和氣溫變化小的時間觀測;觀測前二十分鐘將儀器置于露天陰涼處,晴天觀測要打傘,遷站時罩上儀器罩;視線長度、視線高不能超限。每站的前、后視距差不超過1米,視距滿足規范要求。安置腳架應使兩腳與水準路線方向平行,第三腳輪換置于路線的左、右兩側,觀測員繞第三腳于半米外走動。一測段水準路線上(兩個水準點之間)的測站數必須是偶數。往、返測的前、后標尺必須交換。各測段應沿同一路線、用同類儀器與尺承進行往返測。一測段的往測和返測,應分別在上午和下午不同時間段完成。高程控制測量按照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要求,用徠卡DNA03電子水準儀和3米銦瓦條形碼水
13、準尺進行二等水準測量,自動觀測記錄,觀測時,視線長度小于或等于50米,前后視距差小于或等于1.5米,前后視距累積差小于或等于3米,下絲視線高度大于或等于0.55米,上絲小于或等于2.8米;測站限差:兩次讀數小于或等于0.3毫米,兩次所測高差之差小于或等于0.5毫米,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小于或等于1毫米,觀測時,往返測:奇數站“后前前后”,偶數站“前后后前”的順序進行。晴天時應給儀器打傘,避免陽光直射,扶尺時應使水準尺上的氣泡居中,水準尺垂直。高程平差采用Leica Geo office導線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差。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水準測量等級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誤差M(mm)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W(
14、mm)限差(mm)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mm)測段、路線往返測不符值(mm)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mm)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mm)二等水準1.02.0644-注:表中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標準表 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二等2400DS1銦鋼條碼尺往返往返注:結點間或結點與高級點之間,其路線的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定的0.7倍。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7.測量資料管理及上報7.1.各種記錄應采用專用記錄簿,測量記錄、計算成果和圖表必須符
15、合測規要求。測量記錄應現場立即記錄,字跡要清楚、整齊,不得擦改轉抄。7.2.當記錄發生錯誤時,應用橫道線整齊劃去原記錄的錯誤數字或文字,重新記錄正確的數字或文字。如測站發生錯誤,應劃去該頁,另頁記錄,并在劃去頁中加注說明。7.3.統一的標準記錄簿中所規定的項目,應逐項記錄齊全。說明及草圖要精練、準確。7.4.測量完畢后,各種記錄簿應編頁、編目、整理,并由測量、復核及主管人員簽署后,由資料管理員統一歸檔管理。7.5.測量過程必須有可追溯的詳細文字記錄,內容包括測量儀器編號、名稱、人員分工、測量讀數、計算公式、過程、結果、控制樁使用情況、氣候、日期、主測人、復核人等。7.6.所有平面、高程控制測量
16、成果完成后上報監理工程師審核批準后方可使用。7.7.所有結構物施工放樣坐標計算完成后經復核無誤,整理成冊,上報監理工程師審核,同意后方可使用。7.8.所有施工放樣測量資料必須按有關要求填寫后及時上報監理工程師審核簽署。8.質量保證措施1、全站儀、水準儀應按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等有關規定進行周期檢定,在測量作業前也應按測規要求進行必要的檢驗和校正,以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2、作業條件和操作程序必須嚴格按照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標準執行。3、對外業實測成果,內業計算資料、現場放樣資料必須進行復核,經復核無誤的成果才能采用,確保資料的準確性。4、由于諸多施工因素影響,在
17、利用已測GPS點、水準點測量前,已先檢測、判明已知點是否位移、沉降,以確保起算數據的準確。一旦發現控制點的穩定性有問題時,立即對原控制網進行復測。5、導線測量中,堅持換手復測制度,減少人為誤差(看錯、讀錯、記錯)的出現。6、各種樁位、基點的埋設應嚴格按要求進行,并加強樁點的保護工作,避免破壞現象。9.總結本隧道施工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通過平差計算,精度指標各項指標均符合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中有關要求,洞內平面坐標成果和高程成果滿足施工測量要求,可以采用。根據以上測量方案和本工程特點,各工程公司已組織具有豐富現場施工經驗的技術人員和測量工程師、測量技工上場進行控制測量、日常施工測量,并配備性能穩定、精度滿足本工程需求的整套測量儀器,本著嚴謹、求精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該工程的測量任務。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