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發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路徑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垃圾的產生和排放也在不斷增長。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建筑垃圾排放總量將達到4億噸/年。由此,業界一致認為我國建筑垃圾已經達到排放高峰。#縣的建筑垃圾產生量由2005年的40萬立方米,到5010年增加約80萬立方米。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如何進行資源化利用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一、建筑垃圾主要來源(一)老城區改造拆除舊建筑物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的重要來源。(二)市政工程的動遷以及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改造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是建筑垃圾的主要的來源。(三)新建筑物施工(土地開挖、建筑裝潢)產生的建筑垃圾,由此產生的建筑垃圾約占建筑垃圾總
2、量的20。二、建筑垃圾組成分析建筑垃圾主要由新建筑物建筑施工所產生的垃圾和舊建筑物拆除所產生的垃圾。新建筑物施工產生的垃圾占建筑垃圾總量的5,而且隨建筑施工單位技術和管理的不斷完善,這種比例會不斷下降。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垃圾組成:不同結構類型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各種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其基本組成一致,主要由渣土、磚塊、混凝土、瀝青、玻璃、竹木、塑料、金屬(鋁合金)、有機雜質以及其他雜物等組成。建筑垃圾各組成含量:舊居民建筑物中,磚塊、混凝土塊、瓦礫等約占80,其余為木材、碎玻璃、黏土渣等。廢舊工業廠房、樓宇建筑中,混凝土塊約占50多,其余金屬、磚瓦、塑料制品、玻璃、有機涂料等。橋梁、道路、堤壩等建筑
3、物中主要為廢舊混凝土約占80。另外,建筑垃圾成分含量與建筑年代有密切關系,通常60年代前的建筑拆除的主要是混凝土、瓦塊、金屬及木材等。從總體組成來看,混凝土約占48,陶瓷、玻璃、石膏板、瓦、石材等約占23,木材及膠合板約占20。其它約占9。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混凝土結構的大量使用,建筑垃圾中廢棄混凝土的含量增加到55以上。三、建筑垃圾資源化現狀據相關資料介紹,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將建筑垃圾視為“建筑副產品”,十分重視將其作為可再生資源而重新開發利用。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范,并相繼在各地建立了以處理混凝土廢棄物為主的再生加工廠,生產再生水
4、泥和再生骨料,其生產規模最大的每小時可加工生產100噸。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資源重新利用促進法,規定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建筑垃圾,必須送往“再資源化設施”進行處理。德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率達到95、香港80,國內上海等發達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率與日本差不多。其他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蘇北欠發達地區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低。#建筑垃圾,除廢舊高附加值的鋼筋、鋁合金、鐵絲、電線電纜、木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以及建筑施工回填土外,其它絕大部分建筑垃圾用于郊外及鄉(村)、新建工廠便道路基,同時,在拆遷、清運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灰砂拋撒又會帶來大氣環境污染等問題。四、建筑垃圾資
5、源化利用建議建筑垃圾資源化是指將建筑垃圾通過機械加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再生利用。為此,對開發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出建議如下:( 一)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環保型磚塊。用建筑垃圾生產的具有強度高、容重小又保溫的環保墻磚。此項專利在廈門市獲得推廣,在國內也處于領先地位,初步形成日消納建筑垃圾200噸、日產10萬塊標準磚的生產能力。(二)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再生骨料 。將建筑垃圾分揀、剔除并把有用的廢渣碎塊粉碎后,與普通砂按1:1的比例混合作為細骨料,用于抹灰砂漿和砌筑干粉砂漿,砂漿強度可達5Mpa(壓強單位,兆帕,1mpa相當于10.332公斤/平方厘米的壓力)以上。目前,#沂淮水泥有限
6、公司根據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水平,開發生產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建筑垃圾中混凝土的沙、水泥等生產干粉砂漿、加氣混凝土砌塊和復合水泥,生產規模100萬噸/年,可處理建筑垃圾50萬噸/年,由于使用建筑垃圾中的沙、石等可替代的部分熟料,年節約標煤1600噸,電500萬度,水2萬立方米。項目總投資1.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銷售收入2億元,利稅2000萬元。(三)堅持行政推動促建筑垃圾資源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產生、運輸、處理、再利用各個層面,還涉及城管、住建等行政管理部門,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鏈,
7、真正實現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城管部門要對房屋建筑工程(含拆除工程、裝修工程)和市政基礎工程建筑垃圾分類存放、分類運輸標準及分類設施的規范管理。住建部門將施工工地建筑垃圾分類存放和密閉儲存工作要求納入綠色達標工地考核內容,促進源頭分類。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建筑垃圾處理環節的監督管理,堅決制止建筑垃圾亂堆亂放、亂拉亂倒等不按規定處置的行為。綜上所述,推行建筑垃圾資源化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和主流趨勢,是解決建筑垃圾問題最為有效可行的途徑。發達國家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將繼續在現有基礎上,完善相關軟件與硬件,實現優化程度更高、效率更優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未就建筑垃圾資源化深入開展相關工作,這與目前提倡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節約型社會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開發區在工業化、加快城市化進程中,很有必要且必須通過參考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技術,從政策法規和工藝技術等相關方面形成并不斷完善配套體系,不斷推動開發區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進程,以期最終科學有效地解決建筑垃圾這一難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