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特征 摘要:中華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長期歷史積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識”為主體的民族性格特征,這種獨特的民族性格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章通過對國家、風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間模式特性的探討,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圍合,并將不同層面上的空間模式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總結出“重生意識”下中國傳統建筑空間圖式多重圍舍。同時,將物質建設活動延伸到社會文化層面,試圖找出中國傳統建筑空間模式與民族性格的內在關聯。 關鍵詞:重生意識;圍合院落;風水協調與傳承建筑群落 1中華民族文化特點剖析 中華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引發了許多人士的探討,大體上有三種觀
2、點,一方面是地域環境的原因,也有漫長社會歷史的原因,甚至還有人認為是人種的原因。一方面,中國東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面、南面是“世界屋脊”和云貴高原,西北部是茫茫荒漠。“這一特征的地理格局遏阻了中國人的活動范圍,以致形成了狹隘的地理觀念,并使中國文化很難與外界文化產生大規模的交流。在這種長期的歷史沉積作用下,中國文化日益自我封閉,自我完善,呈現出老成凝重之特點”。另一方面,大約在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脫離了狩獵經濟而開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活動,這種生產方式的結果是引發了中華民族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使以血緣為基礎的民族組織得以迅速的發展,并逐步過渡到部落、部落聯盟,形成以血緣和地域相統一的生活
3、團體。定居生活方式的發展帶來了農業的高度發達,人們的生活依賴于農業,依賴于土地,人們的活動范圍 1 也依賴于生他養他的有限土地。這種生活方式使中國人重于安分知足,崇尚和平,對人采取容忍的人生態度。重生意識導致中國人注重感情實利的特點,導致宗教意識的格外淡薄。正因為重生,所以中國人才看重“禮”,看重社會的安定,看重自身的安全,看重人際關系的融洽,看重繁育后代和烹調膳食,看重生活環境的安全感。 2“重生意識”下的中國建筑文化 以重生意識為主體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傳統建 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知道,行為受思想的支配,一個民族的集體思想與其民族性格特征息息相關,對中國傳統建筑
4、空間形態的研究,我們發現其鮮明的特征“圍合文化”。中華民 族的重生意識,強烈的家庭觀念,導致了中國人內向求靜的性格,導致民族危機感的喪失,導致中國人對安全感的格外重視。人們在這種性格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下創造的賴以生活生存的建筑空間,明顯地顯現出強烈的“圍合文化”。住宅以院墻或房間本身圍合起來,城市一 般有內外兩層城墻,甚至大到一個國家也有城墻萬里長城所圍合。 2.1國家圍合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國土版圖呈現出明顯的圍合特征。東南面為浩瀚的太平洋,西南面是“世界屋脊”和云貴高原,西北部是茫茫荒漠,剩下的北面是不算太高的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成為一個大豁口,外敵容易從此方向侵入,于是從秦朝開始,國人從
5、渤海之濱到河西走廊修建了延綿近萬里的防御工事長城。這樣東南以海洋、西 南以高原、北以長城將整個國土圍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安全的空間。 2.2風水 中國傳統建筑在選址上極為重視周邊環境的圍合感。風水觀認為城址(宅地)后應有龍脈、主山,前有案山、朝山,左有左輔、外護,右有右弼、外護。這是風水建筑的理想模式。基地前后左右都以或高或低的山崗圍合,形成一種較為封閉的空問,其根源之一是渴求居住環境的安全感,是對圍合空問的偏愛,是重生意識的體現。 2.3院落 中國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間往往很枯燥,缺乏吸引力,但這并不說明中國人對公共空間的漠視,事實上,中國人對公共空間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認識,中國人更重視小公共
6、空間的營造,他們的公共空間被凝縮成一個個被墻圍合下的家庭院落。因此,研究中國傳統建筑,必須研究這些被“圍合”起來的院落。中國建筑的顯著特點是院落的形成,這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如陜西岐山風雛西周建筑遺址平面。該建筑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建筑。由前后兩院落組成,中軸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室間以通廊相連。兩側為通長廂房,將庭院圍合成一封閉空間。院落四周有檐廊環繞。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三合院,還是云南的三廂一照壁,或是客家的土屋,甚至江南的廳式建筑,都有強烈的“圍合感”。 3追求協調與傳承 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 歷來主張順應自然,從未有過如西方視
7、建筑為永恒,不朽,紀念物的思想,當然也就談不上與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斷更新,進行新陳代謝,要與自然保持和諧。 中國建筑不以自然和人工來竟久存,而是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這一觀念同樣影響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國建筑以群體取勝,注重虛實結合,以內收的凹曲線與依附大地,橫向鋪開的形象特征表達出與自然相適應,相協調的藝術觀念。 我國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盡量表現出與自然協調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樣是實體一塊的龐然大物,而是有虛有實,輪廓柔和,曲線豐富,在穩重中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臺基除了對木結構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穩定感。柱梁斗拱等組成的木構
8、架,輕盈通透,給人以靈動的觀感。碩大的屋頂鋪以漂亮的反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給予建筑一種柔性的適應感,使之與山水林木等自然環境取得了相當的和諧。 中國建筑適應順從自然,還表現在對房屋基地和方位選擇的高度重視,這便是中國古代的堪輿風水學說。對此,李約瑟博士曾指出:“再沒有其他地方表現的象中國人那樣熱心于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 4建筑群落 宮殿建筑藝術在形象上的特點:即都十分注重渲染建筑宏偉壯麗的氣勢。集權政體的最高統治者都想通過建筑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來象征王權的至尊和永恒。中國宮殿強調的是群體,通過一 連串空間和實體的組合與交替,來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題。 在中國古建筑中,
9、盡管也存在著某一中心的單體建筑,但從整體建筑來看,他并不占壓倒一切的優勢。就好比是故宮的太和殿,如果將他單獨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并不顯得很大,其藝術感染力與凡爾賽宮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他的前面建造了五座門樓以及有眾多的庭院空間做鋪墊,因此他的藝術魄力和氣勢得以大大地加強。從宮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中國宮殿有著嚴格的主次,內外等級。他的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的“,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這一封建禮制思想在宮殿建筑中表現最為突出,內寢因是后妃居住,所以呈全封閉狀態,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種功能的房屋,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級甚至在并列于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
10、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外,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頂。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建筑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講求圍合、院落,注重人文風水,歷代傳承,追求建筑群落營造等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門都不約而同的加入了本國本民族的設計元素,中國傳統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指導和借鑒作用正在于此,我們應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建筑在現代建筑發展中的地位,并且了解掌握其精髓,為今天的設計實踐提供本土化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朱江. 淺析山西丁村院落建筑空間藝術特色. 科學之友 , 2011, (03) 2 王小樂, 謝朝. 龔灘鎮簇群式民居建筑的分析. 低溫建筑技術 , 2011, (05) 3 劉晨晨. 論中國傳統環境營建中的藝術規律. 作家 , 2011, (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