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作品,試分析文藝復興建筑運動對古典建筑傳統傳統的運用和創新(3頁).doc
-
資源ID:443712
資源大小:206KB
全文頁數: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注冊后免費下載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結合作品,試分析文藝復興建筑運動對古典建筑傳統傳統的運用和創新(3頁).doc
1、文藝復興建筑運動對古典建筑傳統傳統的運用和創新文藝復興是15-17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等領域開展的一場革命。建筑作為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體,必然要卷入這場革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城陷之際,基督教徒們抱著殘存的古希臘文物,紛紛逃往西南避難,與此同時,也讓西方重新認識了古典文化;15世紀初,意大利羅倫薩首先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美洲新大陸和環非洲航線的開辟,空前刺激了新資本主義因素的高速發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嚴重動搖了基督神學的基礎;中國印刷術的傳入,打破了宗教知識的壟斷。于是產生了分宜復興運動。文藝復興建筑的最明顯的特征是摒棄了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風
2、格。文藝復興建筑師在研究古希臘、古羅馬遺跡的基礎上,主張在教堂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典柱式。他們宣稱,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的象征,是扼殺人性的人間地獄;而古希臘古羅馬建筑是非基督教的,特別是古典柱式體現著和諧和理性,并與人體美有些相通之處。這正符合當時提倡人文主義的思想趨勢,是對宗教禁錮的有力反抗。被史學家喻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藝術第一支“報春花”的,便是佛羅倫薩圣瑪利亞大教堂的主穹頂。佛羅倫薩圣瑪利亞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教堂的穹頂結構作為一種設計形式,幾乎風靡文藝復興時期興建的所有教堂。其靈感來自古羅馬,造型承襲雄偉莊嚴的萬神殿。 圣瑪利亞大教堂始建于1296年,是行會從貴
3、族手中奪取政權后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由于技術困難,工程建造100多年,還留下一個八角形平面的大屋頂沒有完成。15世紀市政當局舉辦設計大賽,伯魯乃列斯基的方案中標。他的方案綜合了羅馬拱券和哥特式肋骨拱技術,經過精密計算而設計出一座前所未有的八角肋骨拱的窟窿頂。1420年,大教堂穹頂開工,這是一個內徑42米的大窟窿頂,外形加了一個高12米的八角鼓座,這一做法來自拜占庭式建筑。這樣,僅鼓座加上穹頂的高度就接近60米。在穹頂的頂部,又建了一座精致小巧的八角采光亭,亭頂距離地面107米。整個穹頂的設計十分成功,它高高地聳立在大教堂上,俯瞰著佛羅倫薩全城,成為遠近矚目的標志性建筑。圣瑪利亞大教堂
4、它是羅馬式的建筑,由黑、綠、粉紅色條紋的大理石徹成,晶瑩清雅,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絢麗而又和諧的色彩,令人陶醉。圣瑪利亞大教堂穹頂的意義重大。第一,天主教會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當作異教廟宇的造型而嚴加排斥,所以這座穹頂的出現,是在建筑中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標志。第二,古羅馬的穹頂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頂,在外觀上是半露半掩的,而且還不把它作為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佛羅倫薩得這座穹頂,借鑒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連采光亭在內,穹頂總高107米,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的中心,這在西歐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它是唯一復興時期最具獨創精神的標志。第三,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施工上,這座穹頂首創的地方很多,它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科技的普遍進步。意大利傳記作家瓦薩里曾熱情地說:“這個穹頂同四郊的山峰一樣高,連老天也看了都嫉妒,一次又一次用疾雷閃電攻擊它,但它屹立無恙”。